读书每天写1000字

不要繁琐的记账,只要看着钱包越来越鼓。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126人  颜小欢

提起记账,很多人都会告诉我记什么记,还不都是一样,我那点儿工资,有什么可记的?殊不知,其实有一种神奇的记账方法可以让你开始喜欢上记账,还可以让你感受到钱越来越多的乐趣。

“黑客家庭理财簿”完全是为了生活黑客量身定做的家庭账本。

三个法则供你使用:
1,余额法则。
2,纸币法则。
3,随意法则。

1,余额法则。
只记录现在你手里所有的资产的余额,包括现金,备用金,固定资产,投资账户等等。

2,纸币法则。
只记录一个大概的整数数值,少量的尾数金额可以忽略不计。

3,随意法则。
只需要你随时随地记起来想要记录的时候,才记录,不需要强迫自己每天记录。

非常简单实用,对不?

我就学了这一招,就开始在生活中用在自己的个人开销中了。以往的记账方式因为需要把每一笔金额和用处都一一记录。带娃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突发事件忘记了自己需要记账,假如是去菜市场买菜,那就更琐碎了,经常是买完回家我只能记得一个大概的整体数值,而无法一一全部写上。好吧,这是懒癌末期,我在为自己找借口中,捂脸。

自从开始学着算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我就开始下意识的控制自己花钱的手了。因为我才发现我就是一个穷光蛋啊,不行,我可不想继续当穷光蛋了。俗话说的好,第一桶金还是需要好好的积累起来的,像那种聪明人一下子就赚到第一大桶金的事情,我还是不要太奢望,踏踏实实的先学会储蓄吧。说干就干,从三月份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克制自己,并且有意识的把银行卡自动转账存起来。

经过一个月,我发现,我多出了几百块的收益,其实这几百块就是平时我糊里糊涂就花掉的。可是当我发现我的钱在慢慢变多的时候,我觉得心情很开心呀。我等小民,其实是很接地气滴,只要是有多出来的钱,那么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啦。

这么神奇的法则,到底出自哪里?这其实是出自《如何有效管理每一分钱》这本书,此书由日本整理狂人小山龙介和会计师山田真哉联合创作。他们一个是家庭生活管理达人,一个是会计领域的资深人士,很奇特的一个组合,也就造就了这本有些奇怪的书。


Paste_Image.png

里面其实有很多是针对日本本国的一些理财技巧,但是不妨碍我从书里吸收我需要的东西。

第二章主要谈论的是从会计思维出发,我们到底要不要买房,要不要买车。

其实众所周知的是,现在的中国房子已经不是固定资产了,简直就是投资品。就像前两天才出的新闻,河北雄安成了新区。房价就蹭蹭蹭的往上翻,从几千翻到了几万。不知道你们看懂没有,总之我是没有看懂。(摊手~)

再说到车子,其实只要从会计的角度出发看看车子是否能为你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就可以判断车子只有越来越消耗你的时间金钱,而不会为你带来收入。当然有一种情况可以带来收入,比如现在的兼职开滴滴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的就是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假如投入了可以有经济上的产出,也就是可以带来新的经济收入,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笔买卖值得考虑。

第三章主要讨论开支管理的技巧。
在企业会计里,有这样一个公式: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个公式假如放在个人、家庭理财中,可以理解为:

个人收入(工资等)-个人消费=存款额

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很多人都是只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努力升职加薪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最大化的增加存款的方法。除此之外,想要增加存款,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减少个人消费来让存款变多。肯定有很多人会反对,我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吗?我还要那么节约干嘛?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一部分人,为了省下钱来付首付,节衣缩食。这只能说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选择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应该尊重对方。

在我看来,一味的缩减开支并不可取,但是有意识的节约,却是正确的。这种节约不只是应用于个人消费上,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我需要它,我善待它。这样的珍惜物件的情感,很久很久都没有体会到了。

除了节约之外,书里还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陷阱:“一杯拿铁的钱”。这个陷阱对我来说实在太常见了,前阵子我突然觉得很焦虑,我觉得太多东西我都不懂了,看着周围的人去上课,去参加培训班,我也坐不住了,参加了很多个训练营,可是到头来,我既没有缓解我的焦虑,我也没有踏踏实实的学到技能。回头再看,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的坑。这也就是所谓的一杯拿铁的钱的陷阱,从会计而言,有投入必定有产出,假如投入了没有产出,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呢?

第四章主要讨论家庭财务记录技巧
在这一章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技巧:

1,保存购物小票。
2,把购物小票氛围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丢进两个不同的小盒子里。
3,想起来的时候就去记录下,我的钱到底变成了什么物品??
4,制作浪费清单。

光是这几个小技巧,我就觉得跃跃欲试了,因为这恰好就是我所需要的。这个当然需要实践之后再来说话。等这个月实践之后,再来详细说说看。

第五章主要讨论投资技巧
里面再一次提到了复利投资的威力。但是对于我这个投资小白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样也提到了自我投资的回报率如何计算。

在这里,就需要涉及一个新的概念:机会成本。

举一个日常的例子,比如小李是程序员,每年的收入是10万,但是由于小李觉得自己的能力越来越没法跟上这个社会,所以他想要去读全职的MBA。假如去读MBA的费用每年是6万,需要三年。那么他进行自我投资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这里只是简单举例,请各位会计专业的大大们轻拍。)

在书里提到的是他自我投资的总成本是花费加上机会成本。也就是:18万+10万=28万。在这里他放弃了工作。可以赚取最大收入的这个机会,那么假如他不去读MBA,他本来是可以赚到这10万块的。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而这个机会成本,往往是被很多人所忽视掉的。因为有些机会成本是隐性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现。

那么我们更进一步计算一下,假如小李去读了MBA后,回来的年薪直接翻倍,变成20万,那么他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转回这个总成本28万。假如回来不能翻倍,只是提升了50%,那么他就需要接近2年的时间才能赚回成本。这还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的一个简单计算。

换言之,很多人现在在鼓吹自我投资,但是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自我投资应该如何计算,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有效。假如单纯从会计思维出发,从经济利益出发,那就简单的多了。只需要问问自己,我进行这项自我投资,我什么时候可以把我的总成本收回?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盈利?

后面的第六章到第八章是企业分析。
主要从会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数据和财报等等。由于我的专业知识有限,不敢班门弄斧,只作为简单了解下。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是让我重新看待了收入和支出,更从中间接看清楚了自我投资的价值。这大概是就是我的最大收获了。作为一个会计小白,还是觉得值得一看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