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中的比
赋、比、兴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在诗、词、曲中都有运用,但在三种体裁中也有不同的运用特点。朱熹《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诗中赋、比、兴兼有,词中比、兴多于赋,而在曲中则是赋、比多于兴。曲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相对于诗词虽然出现较晚,但俱有大众文学的倾向,俗语、衬词较多,篇幅、类型多样,反映社会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曲中铺陈其事的赋因其更能表现内容,形象描写,是应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但曲中的比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也不能忽视,它同样体现了诗歌的唯美、艺术、抒情等特点,这里就浅谈一下曲中的比。
从《诗经》的比兴传统到屈原的香草美人,比兴形象通常有四种:一是以古比今,二是以仙比俗,三是以男女比主臣,四是以物比人。曲中之比有铺陈之功,表现力极其丰富,在继承前人,吸收诗词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大量运用博喻。博喻,宋人陈骙《文则》云:“取以为喻,不一而足。”诗词中有时亦用博喻,如贺铸词《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一连用了烟草、风絮、梅子比喻闲愁。但一般诗词中博喻所见者甚少,而曲中则是大量、自由地运用博喻,以达到着意渲染、反复强调、耸人听闻的效果。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轻裁是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
连用万须、珠千串、光错落、绣带舞、雾等比喻写富家从之朱帘,既写景又流露出些许幽怨之情。又如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投到你做官,直等到那日头不红,月明带黑,星宿眨眼,北斗打呵欠。直等到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剌靴,蚊子戴着烟毡帽,王母娘娘卖饼料。……
一口气用了十来个比喻表达穷书朱买臣的妻子讥笑她丈夫的命运不济,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刻划人物性格入木三分。
元曲中博喻的使用很广,从内容说可分为:①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马致远[越调]《夜行船·秋思》:“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②用来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如周德清[双调·蟾宫曲]:“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生动比喻,描绘声绘色了下层知识分子的贫困生活。③用来描绘人物的,如《好洒赵元遇上皇》:“抬起头似出窟顽蛇,缩着肩似水淹老鼠,弓着腰人样虾蛆。”④用来描绘景物、景象的。如白朴[驻马听·吹]:“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用黄昏之雪来比喻梅花之洁白。
二:大量运用诡喻。即新奇,不落俗套之喻,亦是用语尖新之句。明王骥德《曲律》云:“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 诡喻则是一个实现新奇的重要修辞手法。如吴西逸[雁儿落带得胜令·叹世]:
春花开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苦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春花秋月本是世间美景,曲中比为叹世之冷暖,前人常比人情薄如纸,时间疾如箭,曲中新奇比之,却自有独特效果。又如张鸣善[越调·金蕉叶]:
拼死在边理树儿边,愿生在鸳鸯蛋儿里。
这样的比喻在元以前常写作“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到了元曲里却有了这样奇特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人,且令人耳目一新。
元曲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因此,元曲中的诡喻运用也是常用与市民生活相关,为市民所熟悉的比喻所致。如《燕青博鱼》:“纸做的瓶儿怎拔干的井,蜡打的锹儿怎撅就的坑”,无名氏[中吕·上小楼]:“似孤舟无缆,做了个两头脱一条尖担”等。元曲在比喻的创新,奇特,鲜活这些方面有很多大胆的创造。
三:以比为赋。直接以比喻作为叙述或抒情,比喻说完了,事情也就叙述完了,感情也就抒发完了。如如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全曲纯用比喻写景抒情,一幅浔阳如画之景跃然纸上,一股浩然激荡之喷勃而出。写景之生动堪称写景曲之典范。又如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风流得遇鸾凰配,恰比翼便双飞。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揣地钗股折,厮琅地宝镜亏,扑通地银瓶坠。
从头到尾运用比喻,巧妙地叙述了爱情则能如愿即被分离的过程,而抒情主人翁的情感就自然表达出来了。
总之比作为曲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铺陈的比,新奇的比,赋式的比,在与诗词的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感人、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