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鸮做器物,难道只是为了“萌”到现代人吗
在“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有两件与鸮有关的展品。一件是“陶鸮五联罐”,另一件是“方形铜烤炉”,这件烤炉的四角被四只鸮背负着。其中,“陶鸮五联罐”被誉为汉代“萌物”,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
其实,把鸮形文物视为“萌物”的现象并非这一次。
在网上输入“中国最‘萌’的文物”,排在前两位的竟然都是鸮形青铜器,分别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和山西博物院的“商青铜鸮卣”。
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过“商青铜鸮卣”,它是商代晚期金属器,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饰雷纹,鼓腹饰羽翼纹。的确够萌,网友们都说它是几千年前“愤怒的小鸟”。
河南博物院我是2015年春节期间去的,当时正在整修,在一个临时展厅里聚集了很多人,没法认真观察“妇好鸮尊”。好在与它一起出土的另一尊“妇好鸮尊”展出在国家博物馆,这一只我看得比较仔细。是古代的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非常傲娇的昂首挺胸,而且它头上的鸟、龙特别萌。
还专门写了一篇《国博国宝天天聊,“妇好”鸮尊与雅典娜的圣鸟猫头鹰东西呼应》的文章,说明为什么中国和希腊的古代人,都那么喜欢鸮,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
我再回过头来说这“陶鸮五联罐”。此鸮形五联罐通高13.5厘米,长21.7厘米、宽21.2厘米。由四个大罐和中心一小罐组成,各罐以泥梁连接,不相通,均有盖,盖钮为鸟形。五罐造型为猫头鹰(鸮),盖为鸮首,作双眼、尖喙,罐身作出双翅及尾巴。通体叶脉纹以示羽毛。
据展签上说,它们是盛食器皿,展厅里还有二联罐、三联罐、四联罐……八联罐等,是用来盛干果或调味料的,甚至标志着汉代岭南普通民众的饮食生活有了重大的进步。
也有专家认为,它们并不是用来盛食物的,而是一种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是丧葬文化的一种,具体指代“谷仓”。取“五罐相联”寄托五谷丰登,期望亡者在阴间也能衣食无忧。在全国多地出土过五联罐式的随葬明器,并逐渐地演化为后期的魂瓶。
我个人认为,二联罐、三联罐直到八联罐等在岭南确有盛食物的可能,但这件“陶鸮五联罐”是明器的可能性也极大,毕竟用鸮作明器也是先秦乃至汉代常见的现象。
不知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