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亲子教育想法

杭州成年女性踢踹3岁童模,“驯化式”教育令人心寒

2019-04-13  本文已影响51人  梁千以

杭州亲妈踢踹3岁童模女儿

最近的一则新闻,很让我气愤。

4月8日,一则童模(儿童模特)被一名成年女性踢踹的新闻在网上热传。

很快就有人爆出,踢踹女童“妞妞”的,竟是她的妈妈。

4月10日凌晨,女童妈妈在微博发表致歉声明称,绝无伤害之意。

然而,眼尖的网友很快扒出了这位妈妈打孩子的黑历史,原来她的行为早就不是一回两回了。

商家摄影师也爆料称,这位妈妈经常对女儿有过激行为。

事情发酵到这里,仍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位妈妈只是打了孩子几下而已,哪个孩子没被打过呢?

2

哪个孩子没被打过呢?

还记得看过一个段子,大致意思是:

有个外国妈妈对一直哭闹的小孩大吼道:“再闹妈妈揍你了,现在是中国,我已经可以揍你了!”

当时看了只是会心一笑,如今再结合着这件事,不由得脊背一凉。

中国家长有多喜欢打孩子?

【民生议事厅】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有378位家长,98位学生参与调查。

其中,53%的家长打过孩子,72%的学生被家长打过,且半数以上得不到道歉与安抚。

如果把这些归咎于孩子做错了,尚且还可以理解。

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只是因为工作生活不如意,就把自己的气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前一阵大火的都市剧【都挺好】,就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苏明玉母亲对她施加的情绪暴力。

首先是不管不问,即使明玉被哥哥打了也只会拉偏架。

其次,经常嫌弃她,觉得她是一个女孩子,养她就是浪费钱。

最后,苏母还不顾明玉自己的意愿,把她的房间给卖了。

我们都以为,苏母这个行为只是受了重男轻女观念的荼毒,然而,苏大强的一番话,却让我们彻底心凉。

苏母为了更上一层楼,想和有钱男人私奔,但正好这时,她怀孕了。

私奔的事情黄了,还因为超生被国家罚了款,苏母把这所有的帐都算在了明玉头上。

而明玉就因为这个,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出气筒”童年。

3

令人心寒的“驯化式”教育

在为人父母之后,父母经常会生出一种权利感,认为自己有权利左右儿女的生活。

例如硬要让明玉上师范学校的苏母,再如,把自己成功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的中国式家长们。

(排队报名兴趣班的家长)

强迫孩子帮自己实现愿望,不听话就非打即骂,甚至以“我白养你了”这种话进行道德绑架,这就是我们“中国式教育”的常态。

这样的教育,不像是教导,更像是驯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豆瓣上xx分的动画短片【驯兔记】

在皮皮鲁的班里,乖巧顺从的“好学生”,都会变成兔子。

只有皮皮鲁一人没变成兔子,父母很着急,为了让他尽快变成兔子,家长逼他吃萝卜白菜。

在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下,皮皮鲁不得不戴上兔子面具,终于皆大欢喜。

(戴上面具的皮皮鲁/驯兔记)

(看到皮皮鲁变成兔子后高兴的家长/驯兔记)

变成兔子有什么好处么?

没有,但能证明你听我的话。

这就够了。

这种扭曲的现象,被心理学称为“高压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

高压型控制,也即在亲密关系中实施控制,而受害者却毫无察觉的软暴力行为。

通俗一点说就是,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你没了我不行的”幌子。强行干涉(控制)子女的生活的行为。

在曾经震惊全国的北大弑母案中,就生动诠释了“高压控制”对子女的影响。

吴谢宇的母亲是个严谨克制的教师,她把对自己的高要求全部强加到了吴谢宇的身上。

(不允许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外的母亲/心理画像推理L)

在这种情况下,吴谢宇成长为了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孩。

(放学后从来不和同学出去玩的吴谢宇/心理画像推理L)

在母亲一次次的控制下,吴谢宇戴上了兔子面具,成为了外人眼中的“优秀孩子”。

(被同学称为“大神”的吴谢宇/心理画像推理L)

但与此同时,他心里的恶魔也被慢慢滋养。

大学期间,和母亲的一次争吵,让吴谢宇心底的恶魔彻底踏入人间。

(对吴谢宇弑母心理的再现/心理画像推理L)

我们发现,虽然对母亲的仇恨达到了要杀死她的地步,但吴谢宇的内心还是对母亲带有强烈依恋的。

(吴谢宇对母亲尸体布置充满仪式感/心理画像推理L)

这就是处于高压控制下的子女心理的真实写照。

还记得【驯兔记】的最后,郑渊洁饰演的熊猫人对戴上兔子面具的皮皮鲁说:“不要怕,这只是个童话。”

希望这真的只是个童话。

本文完。

References:

Ellin, A. (2016). With coercive control, the abuse is psychological. New York Times.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Frankland, A. & Brown, J. (2014). Coercive control in same-sex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9, 15-22.

Kelly, J.B. & Johnson, M.P. (2008). Differentiation among typ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esearch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Court Review, 46(3), 476-499.

McClennen, J. (2010). Social Work and Family Violence: Theorie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