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再合群,远离人情世故,说明他活透了
01
每个人都会为了一个问题而纠结,人在江湖,要不要合群?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一个答案,合群,才是正常;不合群,就是异类。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异类,很多人都会选择合群。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合群了,就算符合社会、世俗、他人的标准了。
年轻的时候,阅历不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可要是到了中晚年,有一定的阅历了,还有这种想法,那就显得有点幼稚、不成熟了。
合群,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个人的选择。喜欢合群,那就去合群;不喜欢合群,那就及时退出,选择独处。没啥大不了的。
让自己舒服,才是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
02
将“合群等于正常,独处等于异类”,这是有问题的观念。
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合群才是正常的,独处都是不正常的?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被“集体观念”所洗脑。
尤其是疯狂、极端的“去个体化”教育PUA,更是让人产生了“讨好别人,抛弃自我尊严”的想法。
老师会跟你说,只要你不融入到同学的圈子当中,那你就是有问题的学生。
领导会跟你说,只要你不融入到同事的圈子当中,那你就是有问题的员工。
为什么别人(上级)会跟你说这些话?
本质上,就是为了好管理罢了。你不合群,成为了特别的学生、员工,那老师、领导,对你就不太好管理了。
可见,别人强调合群,未必是为了你着想,只是为了好管理你罢了。
03
是否合群,没必要听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适合就足够了。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适合自己的,哪怕再怎么强求,也毫无意义。
这个圈子,你很喜欢,那就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反之,这个圈子你不喜欢,那就远离它,宁愿离群,也不要勉强自己。
肯定有人会说,普通人,真的能如此选择吗,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吗?
在是否合群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并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跟吃饭一样,你喜欢吃牛肉饭,不喜欢吃猪肉饭,那就只吃牛肉饭。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人这辈子啊,也像是吃一顿饭,喜欢吃什么,那就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那就不要去吃。就这么简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4
一个人,敢于不合群,远离人情世故,才算是真正活明白了。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敢不敢不合群?
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内心纠结,特别犹豫,不敢的情绪占了主导。
为什么不敢?不过是因为“人言可畏”罢了。
所谓人言可畏,指的是,听到别人说什么,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内心就产生了恐惧、害怕的心理。
日常的人情世故,不就是“人言可畏”的延伸吗?
你之所以要讲人情世故,就是因为你在乎人言可畏。你之所以看重别人的评价,也是因为你在乎人言可畏。
当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在乎人言可畏了,不在乎合不合群了,真正懂得为了自己而活了,才算是真正活明白了。
05
写到最后
敢于不合群的人,都是有“自我观念”的成熟之人。
敢于远离人情世故的人,都是懂得“若无闲事挂心头”的聪明人。
敢于摒弃人言可畏的人,都是懂得“为了自己而活”的智者。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就是野兽。
至于过分合群,或者说,随波逐流合群的人,基本都是“绵羊效应”的从众者。
你觉得,是神明、野兽厉害,还是绵羊厉害呢?
答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