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顽劣男孩到责任心团队(201952)

2019-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bj李晓萍

从顽劣男孩到责任心团队

        乐趣:探寻无人之地

校长,涵涵和钦钦跑到神农园玩去了!

校长,他俩又去地下车库了!

校长,他俩去宝学堂捣乱我们讲故事!

……

课间休息时间,我的办公室充满了报告声和告状声。他俩的情况我已经很了解了,多次询问知道他俩是班上的调皮捣蛋鬼。上课时强忍着玩的欲望,下课一分钟安静都做不到安静-尽情释放个性的片刻。男孩子怎么能要求他安安静静?难道10分钟课间活动,减去上卫生间就剩五六分钟,我也要控制他们吗?作为校长,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老师们也需要喝水、休息、上卫生间啊!况且,严格监管培养不出自律的孩子。从安全角度考虑,引导他们在合适的地方玩耍是应该的。

4月底的一天,我见到了他俩,听了他俩对自己不守纪律“行径”的“供认不讳”,我没有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好言相劝几句让离开了-我知道说教是最苍白无力的教育。

5月23日,我在电脑上写东西。他俩又一次被请到我办公室。我直接问:你俩想说什么?他俩异口同声:老师,我们以后不去了!声若洪钟,我意外得不能相信。真的吗?我看看他俩。真的!我们以后不去车库、新楼、植物园乱跑了!一次不去还是永远不去?有决心做得到?是。听他们说得坚定有力,我无法质疑,就顺手在电脑上敲下了他们的话,加上了“承诺”二字,还刻意叫他们读一遍,以强化记忆。他们俩表情严肃,认真读了,鞠了一躬走了。

三天后,因为同样的问题他们又一次来了。我不想再听他们的认错、表态,我始终觉得,要改变一个人不能靠语言,而要靠行动。

                    记忆里的痛楚

我又想起了十三年前的那个他,父亲吸毒,母亲年轻不顾家,姥姥心疼他对他照顾有加。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姥姥对他寄予厚望,而他却一颗浪子心万般难回头。我接手时他已经是五年级了,很多不良习惯已经定性,成绩摆不上桌面,老师们只想他赶紧毕业,对改变他不抱任何希望。

看着他桀骜不驯的样子,我总也做不到无视他。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他喜欢和同学掰手腕-唯一能够让他体味出胜利的一件事。两周后,我主动找他比赛,结局自然是我胜出,然后便是无论他如何请求,我都不给他翻盘的机会。央求了两周,我提出“你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证明自己”,连做五天我便答应你掰手腕。

他选择了打扫卫生,我每天都要有意无意看他打扫卫生,其实内心里是希望他坚持下去,好让我们彼此都有转圜的余地。

不知道是他特别想捞回面子,还是我的观察让他有了被关注的感觉,他连续五天主动打扫卫生,干得不错。

第二次比赛,同学们纷纷围观。他一比二扳回一局,而我有意相让。他要再来,我却不答应。就这样,我用一个月的时间磨他性子,让他主动提出写一样家庭作业(语文作业三选一即可)坚持一个月就可比赛。

情感上的缓和带来态度上的转变,尽管与其他老师还偶有口角发生,对语文课却渐渐不抗拒,还有一点点兴趣和喜欢了。两年时间,我们在此消彼长、斗智斗勇中度过。他姥姥多次来校,谈及孩子的变化,表达感谢之意。小学毕业时他的语文破天荒考了历史最高分,87分。毕业那天,他坐在座位上,头也不抬。中午放学,他拿给我一张作文纸,上面是他工工整整抄写的当时最流行的一段话: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姑娘,他说是天使,让她以后陪着我。我感动他的细腻,含泪拥抱他,他也落泪难舍。

毕业后,再也没见过。听其他学生说,他初中没上完,就去打工了。听到他叼着烟头混迹在小工友队伍里,我内心又是一阵凄惶。及至后来听到家庭完全失控,他再也无法回头,我痛哭出声,深感自己的无力与教育的弱小。

                好的教育,在乎每一个

前天跟一位记者朋友聊天,她说教育应该有众生平等的情怀。“众生平等”,说得太好。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法规定,要保障每个学生上学的权益。我希望,我的学生因我而有美好的未来。我给不了他们未来,我可以给他们拥抱未来的勇气与底气。

看到涵涵和钦钦,我想起了他,也想起了那个故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这条小鱼在乎》,讲的是暴风雨后的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许多条小鱼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男人继续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停下来注视着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小男孩的行为深深影响着我:教育,不就是在乎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被在乎吗?他,我应该在乎;涵涵和钦钦就是我当下必须在乎的。做了27年老师,我知道:一个对症的方法可以改变孩子的现在和未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里,就讲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为什么不能为他们多做一些呢?

              给孩子一个支点,让他撬动自己

来,看看这张照片上是什么?

他俩放大、缩小,对视,不确定地说:是纸盒。

答对了!制作手艺怎么样?

他俩再看,粗糙。说得不自信,不确定。

哪里粗糙?

他们手指着边缘的胶带,不说话。

观察很仔细!就是有些粗糙,因为-

我故意放慢速度:那是同学们手工完成的。

啊?这么多纸盒?上面还有字呢!

是啊!看看都是什么字?

他们慢慢辨认着,得出“这些都是人名的姓”的结论。

太棒了!不但看出这是姓氏,还认识隶书、仿宋的字体。

他俩被我肯定得一愣一愣的。

想不想知道谁做的?

他俩看着我直点头。

这是一个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做的,叫“百家姓文化墙”。

我顿了顿,追问一句:“你们俩能做吗?”

“能!”几乎不加思索。

“那就再看看,有什么疑惑可以问我。”

“用硬纸板做吗?也用这个颜色吗?没有那么多硬纸板怎么办?谁来写字呢?”有些问题从我这里得到确定答案,有些我表示无能为力。俩人着急走,似乎是迫不及待的样子。“会用到剪刀、尺子,要注意安全。”俩人应着,飞一般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第三天早上刚下早读,他们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做好的硬纸盒。

“看看,大小怎么样?”我把盒子比划着贴到墙面上,他俩看看盒子,又看看我,“有点小”。

“是的。你俩做的这个盒子的边长是10厘米,做多大看着合适呢?”

“20厘米就可以了吧?”他俩拿着书比划。一溜烟又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来告状。我会抽空去班上,其他同学好奇地问我:“校长,他们在做什么啊?”我神秘地说:“这是他俩的秘密,我可不敢讲出来。”

他俩对视一眼,有骄傲,也有信心。他们不说,我就做秘密的保守者,等待揭晓的那一天。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深深认同,并以为教育最大的技巧莫过于吸引、激励和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支持,身教更重要

两天后,一个大小合适却有些粗糙的盒子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校长,可以不?”

“太可以了!”我来回转动反复看,“盒子剪裁标准,胶带粘得细致……”

“校长,我们刚开始划线的时候,没有长尺子。”

“校长,我们做第一个盒子用了2天时间,太不好做了。”

“校长,老师把我们的剪刀收了……”

针对他们提出的节约纸板、提高效率等问题,我和他们一起观察、尝试、调整。楼道里,我们蹲着,画着,聊着,他们也发现了更巧妙的办法。教室里,我们商量、比划怎么粘贴更美观。院子里,我们将捡拾回来的纸盒挑选、整理,合理利用。

想想100个盒子的工作量,我怕他们没有耐心做不了,就试探性建议他们选几个帮手,他们却坚决不要。我趁势说:“看你们俩信心十足,挺好!等你们的盒子做好了,我请老师和同学用毛笔写字,到时候这面百家姓的墙,就放在你们班教室门口,写上制作者的名字。”

“真的?”他俩两眼放光。

“不止呢!你俩在家做的时候,让爸爸妈妈帮你们拍一些制作的照片,将来,你们俩要在‘好儿童讲堂’上给全校同学讲制作过程,还要给所有的家长讲述这件事。”看他俩飞奔出去的速度,就知道他俩心花怒放。

                  同行:责任心团队

我不知道这份期待能带给他俩多大的力量,有一天涵涵爸来到了学校。

“校长,听班上同学说,校长惩罚他俩让他们俩不上音乐课,课间不休息做纸盒呢?”

听出家长的责备与不满,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家长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说了孩子在家的变化:吃完饭、写完作业,就做盒子。同时也讲了担心:做盒子影响学习成绩。我让他与孩子攻守同盟:成绩不掉队,就可以协助孩子做。同盟军的感召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制止和呵斥。

能有一件事让孩子上心,并愿意为之不断努力,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持之以恒品质的最佳方法,我们老师和家长能做的,就是观察、相助、鼓劲、加油,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表示一定支持孩子,完成好人生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

放假前,我的办公室里码了18个纸盒子。我笑着说,“校长室成了储藏室了!”  他俩开心地说,“借用一下校长办公室。”   

“假期怎么安排?开学前能完成任务吗?”我生怕不可控的假期里他们忘了任务,让我在家长面前夸下的海口、在全校学生面前的倡议无疾而终。

“校长,放心吧!我俩已经选了两个助手,开学前就做好。”

“对!想参加的人很多,我们选的是平时做事情认真的,说话算数的。”

我一边感慨孩子们孺子可教,一边在想:谁的责任心是凭空说出来的?谁又会轻易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不靠谱的人?选择队员的标准会不会成为他们自我改进的方向?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做最好的自己”,《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这本书里说,做最好的自己是做人最宽松的规矩。梁晓声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相信,人的成长不是一次定型,他一定会有多次转机。我愿意更多的相信,他们的责任心已然被唤醒。

                  校长要做这些小事吗?

有人说,校长要抓的是大事,怎能被这些。我信奉的是“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我看来,所有教育的事,最大的莫过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只要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都是校长应该做的。学校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学生就能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有人说,校长成天跟学生耗在一起有损威严。在我的教育观里,校长要用真诚、善良赢得孩子的拥戴,而不是用威严去震慑孩子。有一个朋友曾说,李老师,你是我到过的十几所学校里,孩子最不怕的校长,也是最具亲和力的校长。我想,这就是我的追求我的渴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