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厂

2016-04-17  本文已影响69人  兰之又猗猗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老家,在一个叫724的地方。

在东北生活过的老人都知道,这种数字一般是兵工厂的代号。

724最初是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设立的兵工厂,解放前驻扎了很多日本人。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少数当年留下来的房子,炮楼,甚至日本人的鸟居。我舅舅一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初一直都住在当初日本人留下来的房子里,那栋小房子是半跃层式的结构,卧室在2层,有咯吱作响的木地板和拉门,是棟和式建筑。这几年我去日本旅游,住民居的时候发现房间结构非常熟悉,连味道都是特有的,瞬间穿越回了小时候。

兵工厂大院分为工厂区和居民区。整个724非常大,厂区占地面积445万平方米,厂区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周边几个小地区也都纳入为724的家属区,上世纪末的40年间,这些家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都由724厂统一负责,可以说,724厂就像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小王国。

我的童年是非常美好的。我住在厂区最北边的家属区,居民区在80年代有4所幼儿园,4所子弟小学,4所初中和1所高中,不出724,我们也能完成12年的完整教育。居民区还有相应的文化体育配套设置,家属区的核心区域是一个挺大的广场,广场的北面坐北朝南是一个文化宫,80年代的时候每天晚上会举办舞会,偶尔也举办文化展览,文化宫里有一个厂图书馆。文化宫对面是灯光球场,这个名称有着80年代特有的味道。灯光球场里面可以举行篮球赛事,后来我们常常去里面溜旱冰。广场西面朝东的建筑是大戏院,所有中小学的开学典礼、结业仪式和颁奖仪式等等都在里面举行。平时还放电影,80、90年代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等电影我记得都是在那儿看的,票价不贵,大家都爱去看。

大戏院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操场,小时候每年会举行一次全厂职工运动会和全厂中小学生运动会,都是在这个大操场。非常热闹。除了大型运动会,平时有足球赛,我舅舅很多年都担任裁判,所以全厂人都知道他。我们这里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虽然人多,但是住在一个大院里,谁和谁都难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不陌生。冬天,会在操场的跑道上“浇冰场”,我们就可以去租冰鞋溜冰。现在,大操场成了全民健身的好去处,每天晚上全是去散步的居民。夏天,大家吃完晚饭可以去大操场碰头纳凉。

此外,还有一个少年宫,是一个占地面积非常大的儿童乐园,儿童乐园里面有一个我记忆中最高的大型滑梯,简直是地标性的,小时候常常在那里疯的不亦乐乎。有一栋小楼是用来举行活动的,小楼里有一个小礼堂,每周末放映动画片,5毛钱一场,《葫芦娃》和《黑猫警长》我都是在那里看完的。这个小礼堂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在放映动画片之前都放映一段儿童科普片,小孩儿们在正式的动画片放映前总是能耐心把科普片看完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部讲火箭是如何把卫星送入太空的科教片。

小时候,厂里会在不同的季节举行不同的活动,夏天入伏会举行乘凉晚会,就在文化宫前的广场上,80年代还请二人转演员来搭台唱戏,后来慢慢的只是举行一些游艺项目,一进夏天,就很盼着这个乘凉晚会。冬天的时候,会有灯会,灯会大概在每年12月份的时候举行,大概持续1个星期。全厂有20多个车间,每个车间做一个大型的花灯摆在文化宫前的广场上,晚上亮起灯来,职工们都会带着一家老小来看灯。此外还有冰雕,整个场面会布置的非常好。我爸爸的车间因为是电工车间,精于此道,所以每年都有新颖的花灯,可是现在我一个也没记住。而我舅舅的车间每年都弄一个一人多高的大孔雀灯,从来不换样,反而印象深刻。

工厂里面我很少进去,因为工厂进出严格遵守工作证制度。一开始都是卫兵站岗的,后来改成民兵站岗。小时候只有放假没人带我的时候爸爸带我进去过几次,都是枯燥的厂房,我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听爸爸说里面植被很好,树和鸟类都特别多,间或竟然还能看见野鸡。

我在厂里从幼儿园上到小学毕业,小学毕业那几年,工厂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联系渐渐多起来,我考到区里面的重点中学去上学,从此离开了厂里的教育体系。事实上,90年代末,厂里的学校教育水平日渐式微,无法留住生源。2000年以后,厂里的小孩儿越来越少,原来的4所小学合并成了两所,4所初中也只剩两所,我原来的小学成为教学实践基地,校舍拆除,只剩下一片菜地。儿时的记忆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厂里的生活非常有人情味,暖气坏了,水龙头需要换换,都能找到熟人来修修,甚至液晶电视坏了,也能找到人给给看看,维修费用很低。不像在大北京,维修费用高到不如重新换一个新的。厂子里的生活是一个小圈子,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特点就是诚信很容易建立起来,而做坏事的的成本很高。

2000年以后,社会的改变给这个大院原本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来的水电煤气通信等基础设置都归厂里管,后来慢慢的收归地方政府管,本来是要给国企甩包袱减负担,但是带来的后果是,厂里基础设施维护没人管,什么东西坏了报修维修都非常困难,每年我回到家里,路面总是坑坑洼洼。这几年,原来的少年宫拆除了,童年放电影的小礼堂没有了,大滑梯也早就不见踪影。大戏院封闭了,灯光球场多年失修,早就废弃。文化宫图书馆也只剩个空壳子。原来的运动会、灯会都不再举办。原来的文体活动都消失了。人员渐渐流失,职工二代三代慢慢都到市里面找工作而搬离了这里,我的父母,我舅舅一家,去年都搬家离开了这个生活工作了近60年的地方。整个家属区是一片破败的景象,有点像农村的小县城。

很遗憾,我很多年都没有在厂里拍过照片,只好借图一张。写完这篇,我希望今年找个时间回去一趟,拍拍那里的人和那里的一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