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经》《易经》之李零研究:山顶绝顶人为峰
题目:《论语》《道德经》《易经》之李零研究:山顶绝顶人为峰
作者:曲润琏
阅读时间:20181005-20181124
版本:
《论语(杨伯峻杨逢彬注译、杨柳岸导读)》全文;
《丧家狗(李零)》全文;
《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全文;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道经部分;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道经部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李零)》“自序”及“写在前面的话”。
笔记时间:20181124
(一)
2018年10月6日到2018年11月24日,家里有特殊事,写笔记的时间不够。当然也可以说找到了不及时写笔记的借口,导
致只读书,感想散录在书上,没有形成电子版文字。
现在回头一看,这六本书相关内容,要整理笔记,没有万把千字搞不定。写出笔记来,也是给自己看而已,其他人没
有几个感兴趣。所以越发想糊弄一下算了。
钱钟书先生说,“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常把自
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我深以为然,至少要写笔记时,想到6本书摞在那
里,写作冲动大减。
周国平先生曾告诫自己,要多看书,要控制自己不看书一味写字的欲望,免得越写越浮浅。我相反,我经常想控制自
己一味读书的欲望,劝自己,应该匀出点时间来,多写几个字。
我读书是因为上瘾,不读不舒服,所以见缝插针,也能把上面几本书相关部分读完。写笔记没能上瘾,所以经常拖着
拖着就泥牛入了海。
糊弄几个字吧,给自己个交待,也好继续读。
(二)
《论语》,我比较了几个版本,还是觉得,李零功力最深,最靠谱。但是他的书,注释不细,似乎专门考验读者,意
思是层次低的、古文基础差的、懒得翻查更多资料的,爱读懂读不懂。《泰伯第八》到《尧曰第二十》第8篇,李零先
生与杨逢彬相异的地方,至少几百处。
我赞同杨逢彬,不同意李零的地方,仅14处:
9.3:拜,泰。
9.8:空空如也。
11.19:屡空。
12.16:成人之恶。
13.10:三年有成。
13.18:直在其中矣。
13.21:必。
13.25:说。
13.28:敬。
15.26:借人乘之。
15.27:小不忍。
17.7: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19.25:哀。
20.2:欲而不贪。
另有两处,我觉得李或杨,均未必准确:
9.30:与。(我认为或是“给予”之意)
19.7:君子学以致道。(我认为原意似为君子学与百工作,其理一也。)
剩下的几百处,我全都赞同李零的观点。《论语》,需要细读,反复读,每一篇每一节,读书笔记都可拓展成独立的
文章。
(三)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道经部分,和《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道经部分,我粗读了一遍。
读来即顺又快,每章10分钟就可搞定,大概跟我有一点古文基础、有一点哲学素养有关。
读之饶有趣味,大快朵颐。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可惜自己,为何没有早读这类经典。心直痒,想继续去读德经部分
。另一个声音控制自己,要整理整理思想,写点东西,再继续,学而不思则殆呀。
陈鼓应先生,唯物主义治学,扎实厚重,令人感佩。但比起轻灵睿智,还属李零。
李零与陈鼓应,相异的地方,也近百处。几乎没有例外,我全认同李零。李零选择的版本,及治学切入点,胜过陈鼓
应。
李零部分观点有误,可能是马虎,或者排版错误。例如: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第91页,第二十五章“大义”中,“道就是她的名,大就是她的字”,说反
了,似应为“道就是她的字,大就是她的名”。再如,第108页,第三十一章“讨论”中,“就是以东北为阳,西北为
阴”,笔误了,似应为“就是以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瑕不掩玉。总的看,李零真乃超一流大师。普通人读论语或道德经,有李零之书在手,余书只当工具书略翻翻也就罢
了。
(四)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李零)》“自序”及“写在前面的话”,含了李零对易经的历史考证和总体
评价。
李零古文字研究功力深厚,思维深邃,通脱灵动。正如一个武术大家,到达一定高度后,研究任何流派都可迅速深入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我有点怀疑,论语、老子、易经、孙子,这,这四本书的各自研究领域里,李零均近顶峰,甚或,山顶绝顶他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