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的呵护
写东西之前要检索自己的大脑,生活中都出现了哪些值得记录的事情?这本身其实也是写作的一部分,如果说写作是一个产品,那在思想中准备材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副产品。因为这时候就是冥想的过程,你在仔细的审视着自己的念头,一个接一个,有时候回忆起来比较好玩的,但是突然又跳跃到另一个并未发生的虚幻的事情上,为了忠实的记录,不得不拉回思想这批野马的缰绳,再让它回到真实的畜栏。
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展开联想,否则就不是人类思维了。只是现在的主题很明确,就是要记录生活中客观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女儿跟我说最近喜欢诗,我问是喜欢古代的诗还是新体诗呢?她回答不出来,支吾着说就是喜欢,没想太多。我想起来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写的《文心》这本书,里面有几章是专门介绍新体诗的,在那个年代,新体诗还刚刚开始流行。这本书还介绍了如何写作,本就是写给中学生读的,我想介绍给女儿看应该会有帮助。可是我只有这本书的PDF版本,女儿因为住校不让用电子设备,所有一时竟不知道如何给她读。后来我想到是可以打印出那几章来的,当我问她是否给她打印几页带到学校去读时,她回答说不用了,因为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我也作罢。
现在想想这么很快就放弃是不对的。孩子提出某种兴趣我就应该认真呵护,小心培育。尤其是孩子并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兴趣是具体指向什么领域,很可能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应该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让这颗种子能够生长发芽,是好坏只有出来看到了才可以分辨。即使没有继续的兴趣来爱好,那作为一个了解和尝试都是极好的。有诗的日子,在一生中一定是值得怀念的时光。
任由自己生长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何能借出果实呢。前天晚上和孩子讨论起武侠小说,我推荐她看金庸先生的书,她说她一开始看武侠就是网上书店随便浏览,误以为那些奇幻色彩的网文就是武侠,所以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武侠小说的内涵,反而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印象。我听了这话,体会到一点“养不教,父之过”的深层含义。我没有好好引导她,让孩子在正确的年龄没有遇上正确的东西。这所谓正确的东西,我以为,就是要正统,要地道,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孩子在人生的开始如果接触到的大多是这样的东西,那对她形成比较成熟正统的三观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