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袁了凡,博学多才,积德行善,任县令为民造福,写下《了凡四训》

2024-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萤火张

袁了凡,本名袁黄,初名袁表,字坤仪,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农学家等。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后世多称了凡先生。

他博学多才,在农业、教育、军事、历法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

01、年少丧父,遵母命,行医

1533年,袁黄出生于浙江嘉善,一个中医世家。曾祖父袁颢开创了著名的“袁氏医学”。

父亲袁仁是医学高手,且学识广博高深,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父亲不仅教他医学,还教导了凡要注重修身。

1546年,袁黄14岁时丧父,母亲便命他弃学从医,承父业,以便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

袁黄深入研究医书,虚心向其他医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袁黄的声誉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病人来找他看病。

02、遇孔先生,拜师求取功名

1547年的一天,15岁的袁黄在山间采药,遇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自称孔先生。

孔先生见袁黄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都非常懂规矩,非常喜欢他。

在攀谈之时,孔先生为袁黄推算命理,认为他不应该只是学医看病,他命中注定要当官,而且官位还不低。

袁黄开始不信,但是孔先生将其以前过往全部推算准确,让他不得不信服。就激发了袁黄读书求取功名的愿望。

1547年袁黄拜郁海谷先生为师,郁海谷先生在家开办私塾,他跟随海谷先生,发愤读书,求取功名。1548年,袁黄中县考果然得十四名。

1554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扰县境十九次。嘉兴府通判邓迁受命兴筑嘉善县城城墙,聘请袁黄一起坐船巡视,确定县城池址。

1565年,嘉善知县许镃辟书院,袁黄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知县辟书院,令高才生从袁黄受经学。这些人都学有所成,不少人还成了栋梁之材。

03、相信命运,心如止水

孔先生先给袁黄推算了每次考试名次。 再给他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

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

袁黄把孔先生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

袁黄因此更加相信人的命天注定。也就不妄想争名逐利了。出贡后袁黄先到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不看书了。

04、遇到云谷先生,改变命运

1569年袁黄从北京回到南方。游南雍,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他想到这个学校来读书。

上学之前,他听说栖霞山栖霞寺很有名,他专门去拜访栖霞寺。禅师见他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忧郁之气,便邀请他静坐三天三夜,共同参悟佛法。

在这三天里,袁黄向禅师倾诉了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困惑。

禅师听后,微微一笑,道:“命由己造,福靠己修。世间万物,皆有其因果。你若能真心诚意地行善积德,必能改变命运。”

云谷首先让袁黄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再针对自己的问题彻底改过,以成就“义理之身”。

并在此基础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久久必能积累福德,改变命运。

从此袁黄相信命由己作的观念,从此改号了凡,决心以积德行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跟云谷禅师学习参禅,深得佛法真传。在闲暇之余,又深研天文、历法、术数、水利,成为“文武全才”。

他立下誓言,要行三千件善事,以此了凡开始积极行善。他组织修建桥梁、道路,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他还设立义塾,让贫困的孩子也能有机会读书识字。他致力于教育事业,传播儒家思想,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善行逐渐传遍了乡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而袁了凡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科举考试中,他原本被孔先生预言只能考取第三名,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他竟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

他深知,要想真正改变命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于是,他又立下了新的誓言——行三千件善事以求得一个儿子。

袁黄虽然已经娶妻多年,但妻子却始终未能为他诞下子嗣。在袁黄坚持不懈地行善后,他的家庭愈发和睦,妻子温柔贤淑,与他相互扶持。

1581年,他的妻子终于为他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袁了凡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品德教诲悉心传授,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后生。

05、任宝坻县令,造福百姓

于是,了凡又立下了更加宏伟的誓言——完成一万件善事,以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百姓。

1577年,了凡北京赴考,与冯开之同住在一处。会试房师拟荐本房第一,以策忤主试,落第。

秋天乡试,又考中了举人。1586年, 了凡又了凡又中了进士,吏部就补了他宝坻县知县的缺。

当时的宝坻,地域广阔近四千平方公里,东南临接大海,地势低洼,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极低,行政事务繁剧,赋税滞纳普遍。

他任宝坻知县的五年间,积极革除弊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引种水稻,教书育人,清正廉洁,成绩斐然。

(1)体恤民情,减税赈灾

袁了凡刚到宝坻县时,恰逢夏日的雨涝饥荒期,百姓流离。下车伊始,袁了凡体察民情,发现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

袁了凡带头捐俸抵偿赋税,救助困苦民众,他还叫人煮粥赈济穷人,使饥荒中的宝坻民众活了下来。

他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劳役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老百姓安心农业生产。

(2)扶植农耕,增加收入

袁了凡极为重视农桑,莅任之初,他遍阅全境,看到荒地很多,就亲自规划造成图册,交付各里长督责开耕。

凡是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的令种粮食,其余则种豆子等作物,各随其宜。

盐碱不堪的土地,就令开沟引水以泄碱气;低洼多水的,就令种植芦苇,以尽地力。几年间,将县内大量荒地开辟成良田。

袁了凡精于树艺,他指导百姓广植树木,既为护堤,还可为官府和百姓增加收入。

(3)建社仓,救济灾民

宝坻水灾频繁、贫困民众较多,袁了凡决定在县内建立带有互助性质的谷物储仓。每遇灾年,借给百姓种子和口粮,以度春荒和保证春耕生产。

1590年,袁了凡筹措三千余石粮食,于县内三十个里各建义仓一所。放粮前,先在各里进行查核登记,根据农户情况酌量供给,要求秋收后抵数还仓。

借出数额按家庭人口数量和实际困难情况进行调剂;建立联户体制,选出合适人员验放和催收回粮。

降低利息,待各里有一定数额的存储后,则只收耗损,不复收息。遇荒减免息粮,大荒年免去本粮。

袁了凡还激励农户平时要勤劳互助,努力生产,早日还粮。对奸人借机谋利,则予以严惩。

(4)写劝农书,传授农业技术

1591年袁了凡于宝坻刊刻《宝坻劝农书》,这本书主要介绍顺应农时、辨别土质肥瘠、播种管理、沤制肥料、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书刊刻后,每个农户都发送一本,作为耕作指导。袁了凡的农桑之法得到百姓的踊跃响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他还在洼淀地区推行水田,并从家乡引来耐盐碱的稻种教民试种,提高粮食产量。

(5)兴修水利,阻止海水泛滥

明代宝坻是名副其实的“九河下稍”,,每遇大水泛滥,沥水多要流经境内入海,使得本已经成灾的宝坻愈发灾上加灾。

袁了凡亲自到田野中,组织指导百姓对沥水进行疏导。加筑三岔口河堤,阻止县北河水灌入;又分别开挖林亭口处几个河道,使积水得以下泄。

他多次组织人力,开沟渠、疏河道,并向上司请求开挖新河,引导上游沥水直接入海,减少宝坻水害。

对于海水倒灌,他教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涨潮时海水裹挟大量泥沙上岸后,遇柳树阻挡而淤积,时间长久形成堤坝,以此阻止海水泛滥。

对境内泄水河道,他估量地势,修建木闸数处,有效减轻泥沙淤积,又便于掌控水流。

(6)节支简政,深受爱戴

袁了凡初来宝坻时,官府库无余银,仓里粮食只有三百余石,可谓“一穷二白”。袁了凡节支简政,多方调剂,力求节俭。

针对吃官粮者多、人浮于事现象,他对在编人员包括身边服务人员进行清整,对辞职者非必要岗位不予补充。

在办公物品购置和公务招待上,力求俭朴,非必需绝不添置一物。平日用粗茶淡饭接待来客,公私聚宴最多只允许上五道菜。

他将讼案按类分衙审理,随来随审,随审随结,公堂上无积案。其它公务处理也无存留。

他还取消专供衙门的店铺,去除里甲摊派给百姓的多种收费名目,对官员提出廉政的各项要求,保证政务在清明、简便、流畅状态下运行。

经过袁了凡五年的治理,宝坻政通人和,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水利设施和城乡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他还注重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袁黄的政绩与善行深受百姓爱戴与尊敬。

06、抗日援朝,展示军事才能

1592年,赴北京觐见万历皇帝,升兵部职方主事。八月,朝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事宜","主事袁黄随行赞画。"

1593年1月,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出兵援助。袁黄奉命到军营赞划,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

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

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

明军收复开城、白川、牛峰、平山等地,日军全线溃败,撤至汉城,扭转半岛战局。

07、回家乡,著书立说

虽然袁了凡用智慧击退了日寇,却因为他指责提督李如松用兵过于诡诈,被李松如以十项罪名弹劾。

未几,拾遗疏劾袁了凡在宝坻时纵民逋税,他被革职归国,三月二十六日离任。

1594年,举家搬迁至吴江赵田村隐居。袁了凡曾在芦墟赵田建有藏书楼,每天都要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

回到家乡后,袁了凡总结父辈所传经验和自己一生的实践心得,著书立说以教育后人。

了凡先生将自己的人生智慧整理出来 ,著有《祈嗣真诠》《四书训儿俗说》《静坐要诀》《宝坻政书》《了凡四训》五部典籍中,分别对应人生的五个阶段。

1602年,袁了凡69岁,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儿子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并成书名《戒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改为《了凡四训》。

书中通过记述袁了凡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强调了今生行善即可获得回报的理念。

这本书融合了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第一善书”。

1606年七月,去世享年74岁。1621年朝廷追叙了他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

了凡先生精通天文历算、地理堪舆、医学养生等,任县令为民造福,参加抗日援朝,展示军事才能。

他一生积德行善,成为后世之典范,晚年著书立说给后代子孙留下宝贵财富,而名垂青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