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文学社意识流文学简友广场

舒缓一下焦虑

2023-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月芳

年初焦虑症到年末又犯了。开始是看到饭菜没胃口,还有些恶心。不能吃饭不行,强迫自己吃,饭后吃一片乳酸菌素片,解决了吃饭问题,接着心慌难坐,似乎世界末日来了,慌乱不宁,紧接着心房左边像火燎似的,发热难耐。

告诉老公自己的症状,没有回应,饭后带着去了乡下的朋友家,结果所有症状减弱,住了一晚上,身体恢复正常。第二天往回走的路上,毛病又开始出现,见了姊妹,叙述了两天来的身体心理症状,对方不假思索回答,心里的事。不要想那么多,慢慢就好了。是啊,自己焦虑什么呢,还有什么让自己可去焦虑的?

父母生养六个儿女,自己排在中间,家里大小事,父母哥姐从不让自己操心,反而,他们给自己操心。所以,自小玩耍上学,自我操心。工作成家后多年,也没有给别人操心。母亲常说我是有福人,当自己的小家发生了重大变故时,家人认为自己太顺了,老天爷要给些磨难,让我懂得生活的艰难和人生的不易。从此,自己开始对家人,特别是对父母改变了态度,常带着孩子回家,给他们买好吃好穿的,陪母亲洗澡,帮她修剪头发,用心去关心他们,也用自己的力量和关系,去满足他们提出给姊妹帮忙的要求。

父母出身贫寒,骨子里既刻印着华夏儿女应有的品行美德,影响着孩子,得到了传承,但也留存有被时代淘汰和摒弃的传统观念。如后代要有子嗣,否则,就对不住祖先。长兄有一个女儿后,计划生育形势很紧,经济条件处于温饱线上,好多年不见长媳再有生的意思,父母有些着急。期间,二哥结婚,又生一女,二老更急了。就在大嫂生第二个女儿时,父母抱来一男孩顶在大哥名下。从此后二十多年,家里哭哭笑笑,打打闹闹,以往的和谐欢乐淹没在美好的回忆当中。

如今,父母坟头长满青草,他们抱来的孩子孩子已经三十多岁。他们的长子已过七旬,每天还要给儿子做饭、操心,父母若是看到,当初为儿子养老所做的事情,肯定后悔不已。也正是这个侄子,与大学无缘,丢失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社会很公平,有不劳而获运气的人太少了,不吃苦,不付出,想过上有收入的生活成功率也很低。

老祖先没有留下家底,既没有物质的,也没有精神的,尽管从荒漠的文化底层挣扎一阵,但时代的风刮的太快了。有智吃智,无智吃力。父母有判断力,却没有预知未来的潜质。他们在天之灵若知儿子的养老还靠政府的话,也许会很不安宁。好歹他们的儿女很善良,也宽容,善待着每一个人。或许,这样一通的祈祷,会舒缓一下焦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