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呱”声一片
儿子学古诗,学到了一首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意思以后特别喜欢。他觉得“两三点雨”和“七八个星”的表达很新奇,很有趣,更对“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十分神往。
他问我:“妈妈,'蛙声'是青蛙的声音吗?小蝌蚪找妈妈里面的青蛙?”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他似模似样地叹了口气,说:“妈妈,我想听听真的青蛙声音呢。”我忍不住笑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看过很多动画片和纪录片里的青蛙,但是现实中从来没见过青蛙,没听过青蛙的叫声。
其实所谓“蛙声一片”,不就是蛤蟆吵坑吗?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能听到烦。那会儿我们这里还没“建设新农村”,村头村尾全是树,东边小树林外有一口小小的水塘,两亩地大小,塘水清浅,草木葱茏。
草木多的地方蚊虫就多,能养活很多绿色的小青蛙和褐色的癞蛤蟆,夏天的傍晚,它们隐蔽在细长的莎莎草丛里,围着水塘高唱属于自己的狂欢曲,同时又很警觉,一听到动静就停下来,没有危险才继续。我小时候路过水塘,那会儿淘气,听见它们的叫声觉得吵,就“啊”地大叫一声,顿时,近处所有声音都没了,我再跑去另一片草丛吓其它蛤蟆……
回忆起那片水塘,就会连带着想起水塘边上挺秀的香蒲棒,水面上小小的粉白色荷花,飞机一样轻盈平稳的红蜻蜓,抄水的燕子,想起我无忧无虑疯玩儿的童年。那时大人整天忙着干地里的活计,村里一帮小伙伴没人管,成群结队到处跑,撸槐花揪榆钱,上树抓鸟下水摸鱼,钓蛤蟆,晚上拿着手电筒照知了猴,偷苹果,刨花生,掰嫩玉米,啥坏事儿都干过,有时动了有主的东西,被人家发现告了状,回家就是一顿好打,可现在回忆起来,却满是快乐和温馨。
现在的孩子们,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可怜,他们几乎没有机会亲近自然,也再难体会到我们那辈人当年的欢乐。不被打扰的自然环境正在急剧压缩,城市里绿地总是要给建筑用地让位的,就是农村,我们村子的水塘早已填成耕地,小树林也砍倒盖成了楼房。
再说,谁家孩子不用去学校?就算孩子周末休息,还有各种补习班等着卷生卷死呢。再退一步,不上补习班,也很少有家长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有闲情逸致带孩子去郊游。当然,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另说。
我看看眼前蔫头耷脑的儿子,想让他开心点儿,故意问他:“你知道青蛙怎么叫的吗,学一学?”他“呱”了两声,我点点头:“嗯,'蛙'声一片,就是'呱'声一片呀~”他眨眨眼,像青蛙一样跳着,边跳边“呱”去了。
傻孩子,就这么容易被忽悠。我还真挺想让他体验一下我的童年时光呢,偷苹果就算了,要不然,这周末晚上带他去郊区水边转转,听听真正的“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