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散文想法

“原来刘项不读书”

2023-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年再读诗

近日,在某头条上发现一个填充古籍知识的栏目,闲暇时总是点开填一填。

里面很大一部分知识是关于《楚辞》的。谈到这部书,说实话,多数人应该都是听说很赞,但实际所学往往不出课本上选录的片段,主要也就《离骚》那一篇。即便如此,也是摘选。

加之《楚辞》里有大量生僻字、不太常见的词组、以及总是“兮”啊“兮”的地方特色表达,均影响人们对《楚辞》的靠近与沉浸。

最近填写《楚辞》句子中的空白,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对其有了深入研究的冲动。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怀才不遇之书,绝对是不得志人的知音。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君子之书,对俗世污浊之事深恶痛绝,自我理想高远。

适逢周末,带着孩子去旧书店“淘宝”,恰好遇到一本《楚辞》,6元钱搞定。

和孩子坐在路边的石墩上边看书、边等车。孩子买的是《列那狐的故事》。我看着屈原的愤愤不平之语,想想这个社会,或许本质就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们不敢说自己是饱读之士,但余暇还是读读书的。某些同事那是有时间就吃饭喝酒,何曾读书?但人家反倒混的风生水起,看上去比我们风光很多、张扬很多。人家读的是“社会”这本大书吧?

以前读章碣《焚书坑》中的“原来刘项不读书”之句,并无深刻感受。而今想想,很多干大事的人,人家真还不把读书放在心上,照样做事不误。人家要不就是天赋异禀,张良就佩服刘邦的能力“殆天受”——大概是老天传授给他的;要不就是利用天下读书人为自己效力——朱元璋用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就可成大业了。

读《楚辞》,引为知音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还不能陷于其中——世界本不单纯,我们仅有一腔孤勇正义是不足以成事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