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书单,这本禁书最想推荐你看

1. 《许三观卖血记》
整本书看的我都是战战兢兢。全文的笔触并不悲凉,甚至很多地方还有些一言难尽的诙谐。可是非但让我笑不出来,只更觉苦涩。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斤斤计较。他拥有的是小老百姓对生活最深切的无奈与对生命最本真的胆怯与敬畏。
每次的卖血都是一场和生命赐予境遇的挣扎反抗,无力反抗更多,却也不愿就地倒下。原来真正的弱者不是无力抗衡可怕人生的人,许三观没有对生活跪地求饶。
许三观的卖血充满了仪式感。无论是卖血前用几大碗水来稀释血“占便宜”,还是卖血后“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的心理慰藉,都是在“知天命”之后拼尽全力的“尽人事”。余华可能对许三观心软了,最后的结局温暖的不真实。这里的许三观是幸福的,而更多的许三观没有那个福气。
2. 《活着》
如果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局温暖的虚假,那么《活着》的结局则让我体会悲凉的暖意。所有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死了,只剩福贵。生活苦的像个爱恐吓人的王八蛋,但苦涩的日子里并不乏暖意。
不知道福贵是幸运还是不幸。他这漫长而多舛的一生享受过富家子弟一掷千金的潇洒肆意、体味过一夜豪赌散尽万贯家财的痛苦悔恨、拥有过家珍无论悲欢贫苦的不离不弃、承受过被抓壮丁上战场的残酷可怕、体会过一家人虽多灾难却依然彼此爱护的温暖。可是当一切都要开始变好的时候,一点一点,都离开了他,只剩他。
可是,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不是吗?为父母、为家珍、为凤霞、为有庆、为二喜、为苦根。也为福贵自己。
3. 《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书买了快一年,因为前面看不进去就迟迟没有继续看。读完之后发觉到,耐心是重要的品质。因为你不知道后面会有多精彩。
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东西实在是太酷了。当你有了目标,当你心底的那个梦想使命被唤醒之后,所有的东西都不再那么重要了。这是这本书对我启发非常大的一点。因为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的人,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主人公散发出来的那种“你算个屁、你影响不到我”的不在乎真的酷到我了。他只在意自己能否画出伟大的作品而不是被当下的人喜欢的作品。他只关注自己要做的事,而不在意别人的夸赞、环境的恶劣或世俗的诅咒。从一部作品中选择性的汲取一些东西,这是我想通过看书获得的。
4. 《放学后》
读了很多部东野圭吾的作品,这部是他的成名作。读他作品的一个感受就是,前面大量的铺垫,看似乏味而毫无关联,最后的结尾串联起所有铺垫的珠子,至于最后的项链美丽与否,就要看个人喜好了。引人长叹而的结局。
这部作品当做初出茅庐的悬疑推理作家的成名作说得过去,但读过《白夜行》后再读东野圭吾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5. 《大江大海1949》
这本书在大陆是jin书,怕被和谐。繁体字,竖版,很厚一本,读完却感叹幸好没有错过。半个月之后,合上书,仿佛那些人的故事就在眼前。
这本书讲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里小人物的生离死别。龙应台的以小见大很能打动我。那些混沌破碎而茫然的画面,再回首已经是60余年。
上午打渔下午拿去对岸卖的妻子、帮母亲去对面岛打酱油的孩子.......已经走了多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江海,转身的工夫竟要60余年才重新归来,甚至更多人是杳无音信归于江海。
原来很多的离别没有预兆让你去珍惜当下,没有时间让你去挥手告别。
战争中,没有善良的一方、没有胜利的一方,有的只是疮痍满目、血染山河、生死离散的举国之殇。
而那千千万万的人,没有政党之分、没有贫贱富贵之分,那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6. 《了不起的盖茨比》
有的人,没了钱之后就是行尸走肉,可有的人没了钱之后还有满腔的真心与真爱。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识别这种真心的能力。他们只看见盖茨比的豪宅跑车和夜夜笙歌的纸醉金迷,他们享受着这种奢靡却又暗地猜疑中伤着。
那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像是建立在虚空的云朵之上,时有时无飘忽不定。当盖茨比有了一切之后,依然得不到当初最想要的。盖茨比真的爱黛西吗?或许是。也或许他爱的是初次相遇时,黛西代表的那个玫瑰色的梦,而那个梦只有金钱才能编织成就。
那不仅仅是盖茨比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对于生活、对于爱,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力反抗更多,却也不愿就此倒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