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教学的情感转向”学习笔记
重构学习关系:让学校生活更有意义
中关村原校长 刘可欣
观点1:学校是一个“迷人”的场所
学校要自由、自主、自然的场所。
超越学校是一个读、写、算的场所,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
观点2:学习关系决定学习力。
我们的教育,不是此能够走上讲台开始的,也不是与学生谈心开始,而是从与学生相遇开始。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的课程。
解放教育力,教师从学科间相邻的“洞穴”走出来。
观点3:非正式学习可以激活更多可能
儿童最珍贵的就是未来的可能性,是成长的金山银山。我们要舍得为学生创造机会,去“挥霍”时间。同伴的孩子是最好的老师。
助力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关系。
教育要当春再发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探寻成功的秘诀。
学生在非正式性学习关系中,强化自我认知的过程。
学会与人共处、感知世界、
必要的无知:论保卫闲暇和重建秩序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 林小英
学生是学业减负政策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学校和家庭需要协同,也需要一定的分界线。
家庭教育的范围在黄色区域中。
双减政策去年正式落地,课后延时服务接管了教培机构。
其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落实?成了一个问题。
关注黄色区域
只有在自由闲暇时间:自主性活动才能真正展开。
无知:“作为”
“分离的个人知识”带来“必然的无知”。人需要自己占优势的,独一无二的知识来做决策。
孩子在震荡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
“纯玩”的区间:空白的教育价值。看起来“秩序”井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发产生的内心秩序的机会。空白之处才能发展新的知识。
承认并超越我们的无知。毫无意义的瞎玩也是有意义的。
自生自发秩序的更高境界:审美。(杜威)当孩子能自由玩耍时,他是不惧失败的,不行就从头再来。
一个经验:“做”与“爱”的平衡。“得心”就能“应手”,在心流中感受自己做的住的感受。
思考: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建构自己的经验积累。
回到孩童的初心,在自由闲暇中,回到自己的成长基地,找回自我。形成稳定、有方向的
老想着怎么做不如什么也不做?陶行知的思想现代的延伸,六个解放,让孩子自由。目前的现状是设计得太多太满。
高效能陪伴助力孩子的自驱力式成长
北师大教育博士 陈一彬 著作《高效能陪伴》
思考:兴趣是被发现好是被培养的?(内归因还是外归因的理念)
疫情三问:疫情之前,你陪伴孩子吗?——忙
疫情期间,你陪伴孩子吗?—— 烦
期待神兽归笼,现实生活中,少了真正家庭港湾的概念。
自取成长需要三种感觉:胜任感、
举例:看到正确的那5道题,而不是眼中只有那错的1道题。
不做完美型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型父母。
给孩子植入这样的心锚:勇敢、自信、善于探索、正确的面对失败。
压力要是:正向的压力、可承受的压力。
启发式的沟通模式,代替命令式的沟通模式。
讲学习吃饭的主动权换给孩子。
什么阻碍了孩子感知的归属感?你不接受我的感受,因此你希望我做出改变。期待家长回归到孩子的情感发展上了。让孩子的内心充盈起来最重要。
你的爱,才是孩子自驱动成长的动力来源。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因为唯有母爱是无怨无悔甘心情愿,唯有母爱不是为了更好的拥有而付出,恰恰是为了更好的离开而付出。在我们离开的那一刻,如果能看到我们的孩子能够非常接纳自己,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并对未来充满着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含笑离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说“我有你这样的爸爸妈妈真幸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我们的归属,这就是我们的归宿,这更是我们心灵最好的安放之旅。
家长要安排,但不要什么都安排。要给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不要什么事都联系到学习上来。依法治教,依法进行家庭教育。学法。依法展开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