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推理

读了那么多侦探小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2015-10-13  本文已影响165人  徐个个

侦探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可以在同样有着东方思维方式的日本落地生根,甚至开出相当鲜艳的花朵,却在始终标榜自己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显得营养不良,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事实上,在中国,几乎从来没出现过“私家侦探”这个角色。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王朝或者政府,都不允许民间参与案件审理和侦破的工作。所以中国最早的带侦探小说性质的作品,是《三侠五义》、《施公案》、《海公案》之类,我们称之为“公案小说”,书中的主角,清一色都是政府官员。严格意义来说,此类创作更突出对侠义精神和清廉政治的歌颂,很难被称为真正的侦探文学,正如中国侦探文学先驱程小青先生所说,公案小说"虽已粗具侦探小说的雏形,但它的内容不合科学原理"。

本来我们也并非没有机会,在20世纪初,中国曾经掀起过一阵翻译和创作侦探小说的高潮。其中佼佼者如程小青先生所著《大侦探霍桑》及孙了红的《侠盗鲁平探案》,虽然是模仿之作,但不可否认,旧上海在那个时期,的确具备培养中国大侦探的土壤,然而这样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侦探小说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是侦探小说创作的基础。而描写犯罪与悬疑带来的刺激感,也迎合了日渐庞大的西方中产阶级审美品位。而中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和动荡,实际上跳过缓慢发展的工业时代,一步进入现代社会。包括侦探故事在内的通俗文学,没能在文化上留下任何印记,影视时代催生的廉价惊悚与悬疑已经取而代之。

同时,官方垄断案件侦破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且不说刑侦手段和设备难以获得,对于案件的细节和证据,普通民众连接触到的可能性都很少。私家侦探的鲜明的个性与超凡的智力也已被人民警察的群体形象与集体智慧所替换。目前国内的侦探小说创作,缺乏鲜活的资料来源,可以说,除了模仿,只能靠“YY”。

除了客观上不具备取得犯罪资料的条件,从主观上来讲,中国人也缺少创作侦探小说的精神内核。侦探这个形象,本质上宣扬的是人的解放,是独立思想和高贵人格的统一,注重逻辑思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罪恶宣战。这些私家侦探的基本素质,是伴随着西方思想解放和民主进程一步步形成的。看似纯消遣的故事,背后反映出的是自由民主科学精神的本质。坦白说,我认为在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客观条件的不足。

相比之下,同为类型文学的科幻小说,近年来蓬勃兴旺。究其原因,正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所致,除了高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无尽的遐想,在理工学科积累的大量的人才,以及在科研方面越来越宽松的环境,也为科幻小说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物质文明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随之丰富。包括侦探小说在内的各种类型文学,也都能百花齐放,为文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