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抑郁症”才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
大学里,“抑郁症”才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
1
我在大三刚开学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现象:貌似只要是在学校里,丧气就会变成常态。
面对谎言,面对利益,面对怼天怼地的杠精们等等等等,你根本无力招架,只能赶鸭子上架般硬着头皮应付一系列变故。更何况,还有死亡全月无休的专业课学习,揽下一堆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考不完的证书。
真的很累!!!
以前看过一篇关于“葛优和崔永元分享抑郁症用药心得”的新闻。说一个央视名嘴,一个知名演员,两人一见面先互相问候:“最久吃了什么药啊?”
这个画面想想就很逗乐了,总感觉像说相声似的。崔永元焦虑还能理解,主持《实话实说》以后,天天绷在脑袋里的都是“知耻而后勇”的念头。这个人认真,同时也较真,难免会为了节目的收视率焦虑。可到了葛优这儿就说不通了,你说一个喜剧演员抑郁个啥劲啊,声名煊赫,家庭美满。
可事实就是,抑郁这种事儿不挑人。
2
我在微博上曾无意看到的一句话,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我发觉,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这种状态的描述,真的是太贴合包括我在内的大多人的现状了。
所以,当我在一个自杀的抑郁症患者微博底下看到热评的时候,存心想在脑海里搜罗出一些反驳的例证,却做到了真正的无言以对。
说实话,我不太敢沉默。因为人们最先选择遗忘的就是躲在角落里的人,一旦有人捕捉到空气中的“压抑分子”,出于“好心”,他们往往会“体贴”的远离这些较为黑暗的因子,给伤心预留足够的空间。
我看过很多篇关于如何开解自我的文章,他们千篇一律的告诉读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把事情记录下来,细细的分析自己的言行,别经常和别人抱怨,这样不好。
怎么不好?为什么不好?
大约是怕别人嫌自己麻烦吧。我从大二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之后,自此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抑郁。这种抑郁并不算真正的抑郁,通俗意义上讲算是惆怅。
就像王小波所说的那样:“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明明已经长大成人却还做不到经济独立的尴尬境地;毕竟,大多数人正经历着才华撑不起野心,能力驾驭不了目标的困顿。
在大学里,焦虑无处不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活着就要有压力,要为了各种大小事务操劳。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人类的“积极性”,没有压力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人,一种是家里有矿。
北欧国家的自杀率为什么会居高不下?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们觉得活着太容易所以无所谓,而中国人感觉活着太不容易了所以格外珍惜。
3
暑假的时候,我突然迷上了木吉他。
起因是听《明日之子》里钟易轩自弹自唱弹的那首《年少的你》,里面有一句歌词特别吸引我——“我想用一把吉他陪你到老”。从那之后,我总觉得坐在高脚凳上漫不经心的弹吉他是一件浪漫至极的事情。
要知道,学一件乐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像我这种连五线谱都看不懂的人。钟易轩弹了将近十年的吉他,站在明日之子的舞台上,薛之谦说:“你还不够成熟。”而我只是个会弹哆(duo)来(lai)咪(mi) 发(fa) 嗦(suo)拉(la) 西(xi)的菜鸟。
能有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我兴致勃勃的报了一个班,打算在音乐圈里大展拳脚。可是一个月后我被现实啪啪打脸,我狼狈的放弃了。
很多事情并非只有喜欢就可以,那些所谓的漫不经心只不过是一遍一遍练习的结果,当我学会弹《小星星》的时候,我的十指已经开始破皮,等到学习和弦的时候,指头肚开始生茧子。
所谓三分钟热度,就是在最初阶段保持极大的热情。热水沸腾之后,拔掉插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变凉。
努力都不一定有回报,更何况半途而废。喜欢一件事很简单,但是一如既往的热爱一件事却很难。
有多少次放弃来源于心理懈怠。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面对困难而产生消极情绪,因为追求一时解脱,而挣扎着逃离。所以丧气冲天的是我们,心安理得放弃的也是我们。
我想对放弃的自己说一句“学不会,你活该。”
4
人前嘻嘻哈哈,人后独自悲伤,这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常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很多大学生都处于抑郁的状态,“焦虑”、“抑郁”、“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就像一个坏掉的水龙头,滴滴答答的流个不停。
适当的负面情堵可以让人保持“危机意识”,但是,我告诉你,过多的丧气真的不必要。现在我们唯一的疑惑就是搞清楚我们以后到底要干嘛,并且闷声向前,而不是陷入生活的泥淖当中不可自拔。
有人傻,你不能陪Ta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