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读书光芒万丈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 敢于直面问题 亲密关系爱与疗愈最好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13人  TaniaS

作为心理学和疗愈书的忠实读者,在接触许多国外经典著作后,内心一直很期待国内能出现一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引导者,传播大众,也是成为中国很多羞于深入剖析或甚至未曾发现问题家庭的一个启迪和疗愈通道。

这次比较兴奋,再次等到武志红老师佳作再版《为何越爱越孤独》

作为少有的在国内心理学有影响力的导师,武志红老师以接地气的故事和原理解释了那些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矛盾诱因及解决之道。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指导。

(其他代表作品:《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梦知道答案》、《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巨婴国》也相当热销)

所有的心理学专家也都是踩着巨人的肩膀上,武老师也不意外,书中提到了很多著作,例如《不要用爱控制我》、《客体关系心理疗愈》等等,将国外的理论与他亲身的咨询案例中相结合,通俗易懂,实践性强。

全书读起来感觉非常过瘾,直击内心重点,好似把人格分裂开来,剖析本质,黑暗馄饨中找寻光明的出口,融入精华雨露使其滋润,最后再一点点缝合,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等待时间自然疗愈。

谈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

1.往往人们所受的苦难都是因为自己抓住苦难不放,其中提到一个经典的故事:剪刀手家族,因为代代手中长成剪刀形的残疾基因,虽在外形上异于常人,但也因此成为了可以在马戏团表演的特长,潜意识中其实是引以为傲的。而到了最后一代,没有再张出剪刀,恢复了常人,父亲反而因此失望,认为不能再继承父业了。

突然想起,自己曾经报名一个1v1素描班,每节课总有几个小时要自习素描,由于老师讲得很少、枯燥无聊,到了自习时段往往气氛沉闷,让我一度有学完本期立马结束的准备。想必老师也感受得到,总在想办法如何让学员续课。

后来某天我聊起自己的学车经历,谈其中的黑幕和和担心二考不过的紧张,作为有同样经历的老师就以过来人自居大发同理心,一来二去彼此的谈话让室内的气氛互动达到高点,整个房间也显得特别和谐。好像是一种默契,接下来的几节课,总在以吐槽学车机构的“快感”中进行着。老师好像找到了解决核心问题的切入点,他越聊越带劲,只是渐渐地,我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为什么一节艺术课总是充满了吐槽和抱怨,但是如果不说话的气氛沉闷得又的确令人痛苦。

最终,我想通了,终究还是这个课程不适合我,或者我早早就想结束了,只是最后抱有那一点点幻想。

也许是潜意识带着改变和打破的意愿,在复考中直接顺利通过。

再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很期待地又进入学车话题,我故作轻松地说:“哦,那个啊,我都已经考过了。”

一瞬间,看见了老师脸上的失望。

我非常能懂,因为这意味着我的课程也要结束了,而且不会续费了。

随着老师答道:“哦,原来这样啊,那好吧。”气氛再次回归之前的沉闷。

最终,我还是尊重自己的感觉,结束了这个课程并且没有再续,结束之后心情也变得好多了。

2.关于武志红老师说:”心理学家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因为在非外力强迫的情况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句话可谓是精华,因为归根结底,我们即使在很糟糕的情况下,还是有自我选择的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内心环境决定外在环境,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

老妈总是抱怨老爸不会关心人。在她能够静下来的时候,她谈起自己青年的价值观,因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不好,所以以后一定要让丈夫好,俩人结婚时老妈就拼命付出,为了给老爸更多的爱,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童年心理的一种补偿,当然她也更希望自己得到被爱。俩人从夫妻关系俨然成为了母子关系的错位。而另一边的老爸实际上出生在一个被宠爱的家庭环境里,用老妈的话说是从小没吃过苦。付出型人格+被宠型人格,自然是受苦者更受苦,享受者更享受。人到老年,总是多次看到老妈在厨房忙碌,老爸躺在沙发上打游戏,饭好了各种叫也不过来吃饭的场面,一点小事就引发争吵,老妈总是以泪洗面感觉充满痛苦委屈,说是自己把老爸宠坏了,他不会任何的体谅等等,据说两位离婚也在私下闹了很多次,但最后总是既没离也没改善,依旧维持原状。在她偶尔能冷静下来的时候知道其实是自己的行为引导错误,而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愿扮演者受害者的身份并抱怨丈夫,后悔为时已晚等等。

作为旁观者,我很能看清问题,老妈的”付出”其实并不是无条件的,她其实把自己比作给予爱的圣人,仿佛在说:“你看我够伟大,虽然小时候没被爱,但是,我愿意让你先得到爱”,而潜意识在说:“所以,你也要给我同样的爱。”

而在并不以同样思维的老爸来看,只是她选择这么做。

在多年积累后并没有等到期待中的回馈,老妈心理就失衡了。

其实老妈当初把自己看得太神圣本来就是错误的,一切都是能量守恒,表面上的“不要”,总会在什么暗地方找心理补偿。想要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尤其是女人,你不说,没人全能猜透。

3.支配者与依赖者。

我的童年是很纠结的,因为总在一个表面平静内部混乱的环境中,后来才知道,有位可以初步判定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总是在家里无法判断她这颗隐形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安全感对我来说是不存在或者说所谓的”和谐“是混乱的。

老妈的价值观自我矛盾,否定家里人的一切,推崇外部人,只要是外部人做的都是好,如果家里人做了和外部人同样的事,她还是会否定,只是因为那是家里人做的。如果指出她的不合理,就会被视为激怒。

空虚、寂寞、不理解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微信我组建了三个人的家庭群,她往往没有任何理由多次退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群名叫”幸福的一家“,而她觉得根本就是在嘲笑。我问她难道不想把家变幸福吗,她说不想,最好你和你爸都出去,让她自己过。

总感觉在她的价值观中,纠结和痛苦是正常,幸福才是不对劲。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家里外表平静,内部有着深陷泥潭般的折磨,每逢达到和谐总会想办法制造出那么一点波澜,好像触碰带刺的玫瑰,不流点血就不正常。而自己外部环境的相似“轮回”,原先总也看不清,现在渐渐明白了。

看似扮演弱者的母亲,其实早已是这个家庭氛围的支配者。

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和老爸多次闹离婚却总是离不了。可能,她习惯了这种纠结的暗中创造者吧。

能想象出有朝一日我离开家庭时她会找理由来牵绊,只为维持原状。但是必要时,我会斩钉截铁地离开,只为了看看外面正常人的生活。体会并学习创造幸福。

不知不觉,写了这些,都是读了武老师书后的回忆和共鸣,

读书是为了在其中找到更好的自己,从而学习、成长。我也不例外,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从局内人抽身出来,看清一些事,然后选择自己要做的。

感谢武老师的这本书,阅读受益。

同时,也希望可以疗愈自己,不断成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