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式”双创教育不可取
话说春节前的某一天,我参加了某知名高校举办的一次关于该校双创中心建设的研讨会。该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双创号召,特意开辟了一块5000多平米的场地,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提供项目孵化服务。简单地参观了还在施工中的场地之后,与会专家及学校相关领导针对之前已经准备好的中心建设方案展开了中规中矩的研讨。
讨论过程中,校园VC的创始人 Jason 老师以 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中心为例,强调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对失败有足够的包容度。他说:在 MIT 的创业中心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就是要鼓励学生们拥抱失败,甚至要尽早失败、尽快失败,因为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实际上,这不正是中国古人早就已经说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吗,按理说,这个道理中国人应该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更明白。
不过,当会议进行到尾声,校领导做总结陈词时,特意回应了一下Jason老师的“失败论”,并说了一句更加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说:失败是允许的,但是也必须得有成功案例,如果一直总是失败,我们这个中心可能都办不下去了。
这真的很耐人寻味。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失败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连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创业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更不要说大学生了。按说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谁都明白的,可是为什么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却是无法接受的呢?
1. 评价标准是第一驱动力
被誉为“硅谷精神之父”的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经说过: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培养一种中国社会缺乏的文化基因,即对失败的容忍和包容。这种文化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只有当中国文化补上这一课,我们才能真正进入自我创新的阶段。
我认为KK确实非常准确地看到了中国所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而背后的成因,才是真正重要的。具体到这所高校的问题上,这可能就涉及到对于这个中心的工作成绩的评价标准问题了。
要知道,建这么个中心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且每年的运营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钱都是国家出的,要想每年持续地得到国家的支持,就必须得向国家有个交代,这个钱花出去,到底产生什么价值了?如果一直都是一大帮学生在这里“瞎胡闹”而看不到任何“成绩”,那么这个中心就会被质疑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了。那这个中心的成绩从何而来呢?当然应该是从创新创业的成果中来。也就是说一定得有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产生出来。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到底什么是“成功”呢?首先先说说创新。对于创新项目来说,是不是只要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就算是成功了?显然不是!还必须得是有可行性的。那是不是只要技术上可行就可以了呢?可能也不行。因为如果不能创造经济价值,那这样的创新最终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所谓成功的创新,除非是刚刚申请了专利被直接企业买走了,否则就还是要变成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才行。
但是对于创业项目来说,这个成功的概念实在是难以界定,比如:融资融到第几轮算是成功呢?最近大家议论的比较多的ofo小黄车已经融到了D轮,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也许以创业大赛获奖作为评判标准要相对容易操作一些,我猜想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也都是以这个指标来衡量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就的吧。但是,要知道,这些创业大赛的评委们也基本上都是投资人,所以那些能够获奖的项目还是要符合风险投资的逻辑的。当然,创业大赛获奖和真正拿到投资之间还有一道相当宽的鸿沟的,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认为那些能够在创业大赛上获奖的项目不过是在融资路演中表现良好的项目罢了。
但是这样一来,很可能事情就会变味了,为什么呢?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长,就是特别“讲求实际”,我们会把所有的聪明才智用在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最直接回报的事情上,而把其它的东西都抛在脑后。比如当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切都是以能否提高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的;当我们开展经济工作的时候,一切都是以能否提高GDP水平为评判标准的,等等等等。
当然,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把教育本身的基础工作做好,考试成绩的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把经济本身的基础工作做好,GDP的提高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但是,很遗憾,我们不是这样做事的。
我们特别不喜欢做基础性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见效太慢了。为什么我们无法容忍见效慢的事情呢?对于从政(或者叫“混官场”)的人来说,见效慢就意味着升迁慢,而且有些东西的效果,很可能慢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见不到,比如教育,这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在和我开玩笑吗?所以,如果从上到下都是在遵从这样的逻辑的话,那么自然从上到下都会要求产生“即时业绩”,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所投入,就必须马上看到效果,马上出成绩。
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而培养路演演讲能力则是一种见效更快的方式,当然,还有见效更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把已经毕业的校友的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拿过来充数。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相当普遍了。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的创新创业课程、那些所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那些所谓的双创生态体系等等等等,就都成了幌子了,最终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路演演讲能力,还是编造投投资人所好的创业故事的能力。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上海给一个双创师资班授课,下课之后有一位自称是上海某高校负责双创工作的老师很直接地向我表达了对课程内容的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没有听到他想要的东西。他想要什么东西呢?此人拐弯抹角语无伦次地说了一大通之后,我终于听明白了,他想要的就是一个套路,一个什么套路呢?就是只要照着这个套路去做就一定能做成独角兽企业,至少是一定能在大赛中获奖的项目。“葵花宝典”,对,就是这个东西,这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终其一生都想得到那种东西。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会给他的学生们灌输怎样的思想,会怎样引导学生们。
但是,也许我们该责怪的不是这位老师,因为他很可能也是迫于政绩的压力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而且,这种政绩的压力还会产生另外一种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类似“大跃进”一样的群众运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设定的考核指标通常都是定量的而非定性的,或者换句话说,考核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那么下面的被考核者为了满足数量要求一定会尽可能多地发动所有人参与其中。比如说,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截图:
把足球运动普及到这样的程度也真是醉了。
2. 集体性癫狂是必然结果
事实上,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颇有些大跃进的味道了。很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当作一种政治任务,大搞摊派。我在知乎上随便搜了一下,就能够看到很多吐槽的内容。
当年是一群根本不懂炼钢技术的农民和普通群众用土坯制成的“小高炉”把铁锅铁铲重新烧成了铁水,从而制造出无数的废铜烂铁;而当下则是一群毫无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用PPT把别人早就已经干过的项目重新“回炉”,从而制造出无数垃圾创业项目。何其相似啊。
可能有的人会说,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了创新创业是怎么回事了吗?我们不是也多多少少培养了他们一些创新创业的技能了吗?
是的,这就好比在大炼钢铁的过程中也让所有人都强化了工业化建设的意识,也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炼钢的技能(如果这也算技能的话)。可是,这样做代价有多大,考虑过吗?尤其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所有人都来参与,这样做真的合适吗?强行要求学生放下手中的学业去搞创业,和强行要求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去炼钢,有什么区别?
大炼钢铁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农业歉收,然后就是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无数的人饿死。换做当下会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也许会是大批的大学生大搞伪创业导致不能安心学习影响了学业,最终非但没有掌握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反而学会了说假话、大话、空话,欲望膨胀却不能脚踏实地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结果创业没成功,工作更是找不到。说不定到时候用人单位一看简历上有创业经历的都吓得不敢要了,也未可知呢!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陶老师你说了这么多,貌似也有些道理,那你说咱们这个双创教育到底该怎么个搞法呢?那创业大赛难道就不搞了?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问题到底是出在大赛上了,还是出在我们对待比赛的态度上了?就好比,如果我们为了在奥运会上拿到成绩,而要求全国的年轻人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参加体育竞赛训练,那问题到底是出在奥运会上了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了?全民健身当然是对的,但是全民参赛就是错的了。
另外,更重要的一个逻辑还是在评价标准上。还是拿体育来举例子,如果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但是考核的指标却是奥运会金牌数量,那最终能实现我们的初衷吗?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就是在用奥运会金牌数来自我满足的,以此来证明我们的国民身体素质已经普遍地得到了提高,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bla bla bla。但实际上呢,我们的国民身体素质到底如何呢?我们的各种“富贵病”的发病率是多少呢?到底有多少人在每天坚持锻炼呢?我又上网随便搜了一下,就看到如下的统计数字:
我们拿再多的奥运会金牌,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来说有多大帮助呢?可能真正在帮助大家锻炼身体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反而是keep这样的APP吧。这其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很多事情靠政治运动是解决不了的,还是要回到市场规律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 市场化思路在哪里
不过,创业教育这个事,需要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吗?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考虑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学历教育,所以虽然在高校里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和其它学历教育相比,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当然,如果高校对双创教育没有特别高的期待,那么也可以不用按照市场的逻辑来思考,只需要把它设计成一种选修课就好了。当然,客观的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完全无可厚非,但是要警惕很可能会搞成一种“伪双创教育”的形态,就是搭了一个所谓的“生态体系”,但是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然后就是为了追求数字上的好看漂亮,盲目地吸纳了一大堆闭门造车、照猫画虎的所谓的创新创业项目,然后接下来这些项目就只能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自生自灭了。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对创新和创业产生错误的认知。
进而,如果试图在这样的基础上尝试市场化运作,通常都会失败。因为这就意味着要让一些企业给学校捐钱来支持这种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是投入人力物力来帮助平台上的那些与企业的需求完全不吻合的所谓的创新创业项目。这可就是本末倒置了。正常的逻辑应该是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和产业界输送人才、解决技术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其实都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高校的运营成本,虽然会有一些校友企业家出于个人情感为母校提供一些经费支持,但是这不是一种持续、稳定的运营机制。
那么,在双创教育这个事情上,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是什么呢?根据第一性原理,我们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双创教育的市场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是体现在投资市场上吗?我认为不是。如果是真正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不是校友伪装出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那么按照投资的逻辑来看,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如果把它看成是一门生意的话,这绝对不是个好生意。所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现在投资机构们终于看清楚了大学生创业运动的真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看上去“更靠谱些”的事情。不过,科技成果转化其实也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坑大水深的事情,而且涉及面也比较窄,关于这个话题就不在这篇文章里赘述了。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被称之为“逆向创新”的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甚至认为要更有价值。具体地说,就是由产业界提出需求,由高校的学生或老师来响应这些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技术、产品、服务甚至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我一直觉得“逆向创新”这个说法特别搞笑,把源自市场需求的创新模式称为“逆向”,而把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创新模式称为“正向”,实在是有点讽刺。
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学历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自然应该是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的,而不仅仅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所以,逆向创新这个模式就特别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我个人一直都很提倡“逆向创新”的模式,也认为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好方式。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不能放在传统的“体制内”来操作。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放在体制内,就不再遵从市场规律了,一切以行政命令的指挥棒为转移,评价标准也自然不会以市场价值为标准,那么前面提到那些问题,诸如:不能包容失败、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等,就都会产生出来,那么就很难真正做出价值来了。
4. 两个核心挑战
中国经济目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产业升级和转型,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最核心的两件事,就是为传统产业增加科技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通常都是只有类似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才有实力自己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只能借助“外脑”的力量来实现创新,而这个外脑的最佳人选就是高校。而且,因为涉及到科技和文化两种附加值,因此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文科院校,都是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
我相信,有太多的企业都是愿意和高校合作,利用好这个“外脑”的,所以不太需要给他们“洗脑”,令其转变观念。关键问题在于高校这一端,而高校的问题首先是观念,其次是机制。
机制问题刚才已经讲过了,就不再赘述了。从观念上来说,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我认为核心有三点:
1. 创新优于创业
和创业能力相比,创新能力既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基础,同时创新能力的适用范围也更广,因此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接受创新能力教育,而创业教育则不需要“全民皆兵”,只需要针对少数有意愿的学生即可。
2. 实验优于实业
基于前面第一条所讲的原则,不难得出第二条结论,即: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开展创新实践的软硬件条件,而不仅仅只是创办公司的条件。
3. 逆向优于正向
接下来,关于创新的实践,则应该是以“逆向”的模式为主,多与产业界互动,引入行业专家来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而不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场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与我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