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时间和主动时间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花花知晓

今天的内容来自《超级父母时间管理术》。要讨论的内容不多。关键词只有一对:被动时间vs主动时间。

被动时间越多,我们越焦虑。
主动时间越多,掌控感越好。幸福度也好于被动型人生。

那么什么叫被动时间?

开会、通勤、应酬…

这些原书上的相关举例和介绍,其实比较笼统。

我自己想了一下,其实是这样的,事情本身没有被动主动的区别。而做事的人有。

对有的人来说,做任何事他都可以是主动的。哪怕在集中营。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有的人来说,哪怕给他主动的权限,他也能做成被动型的。

最典型的案例是我们以前在新闻上常见的一种类型的父母和孩子。

这些父母们在抱怨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他们不耳提面命孩子就不动。明明给了主动权,让他们自己选,但他们就宁愿被动接收。

有意思的,造成孩子被动的,又恰恰是父母本身。

可以想象,是父母(或者主要照料人在父母默许下)在孩子的幼年期嫌孩子们“皮实”、“主意多”、“事多”。于是为了方便管理,为了让孩子“乖”,大人们斩断了孩子的主动性。如此享受了几年的“乖”、“听话”时光。

十年后,“乖”成了“不主动”。“听话”成了“不独立”。都是孩子不主动,都怪孩子不独立。

再十年后。这些孩子们长大了,步入社会。很可能依然按照被父母驯养出来的方式,去对他们的工作、恋爱、生活被动应对。

他们的被动时间就特别长,从而导致幸福感很低。并因此衍生出极大的焦虑。这种焦虑又导致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太皮太有主意。正如他们的父母当初一样。

循环由此生成。

如何斩断被动循环?

作者在书里提倡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们,能首先意识到这个循环。并主动成为主动型父母。

每天比起“被迫”去做事。不

被动时间和主动时间

如打起精神来想方法把被动型事情变成主动型事情。

但作者没有说具体方法。

这也是个大学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