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是读原著吧
由陈兵、钟阳主播的《京华烟云》终于听完了,具体用了多少时间,我已经记得不太确切。由于时间关系,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很有限,我就利用晨跑和做饭吃饭的时间进行听书。
《京华烟云》共108集,每天晨跑时一般能听三集,做饭吃饭时间每天差不多能听四集,这部书听完大致花费将近三个星期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该部小说。1975年,林语堂凭借这部《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小说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他的创作实际上伴随着一个隐形的互文翻译过程。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楼梦》。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听的过程中感受颇多,通过这部作品,我了解了那个时代。
我知道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以前似乎看过一点点儿,但仅仅是一点点儿,不过一两集吧,只是记住了这部作品的名字而已。
在听书过程中,我曾打算抽时间看看电视剧,于是上网搜了一下,想先了解一下整部作品的内容。
可是看了剧情之后,心里感觉不舒服,电视剧所表现的跟我听的原著,情节大相径庭,改编后的内容仿佛更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儿。我不知道如果林语堂先生看到了改编后的电视剧会怎么想,他会同意那样的改编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朋友推荐我看一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作品,看完后心情很复杂。了解到这部电影是根据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于是网购原著来读,结果有些内容被改变得很大,这让人感觉不舒服。
我觉得还是看原著比较好,电视剧跟原著差别太大,影响对原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