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风骨,灵魂有香气
记得小时候读古诗,读到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瞬间被秒杀,为之倾倒,心里终生为其咏唱,一生难忘。
这句芳华绝代,传唱千古的诗句,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众芳摇落,极寒天地,诗人众里寻她千百度,写花神,诗人首先以山水大师的妙手,先造境,如仙如幻,烘托出清远高洁的意境:高,冷,清。冰清玉洁,神圣不可侵犯。
静候主角出场。
主角出场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天仙下凡的主角出场,都要“造势”,吊足胃口,引起观者200%的好奇心。诗人先写背影,“疏影,横斜”映着花下清流,一水清清,脉脉无语,只映芳华,空气间馥郁着香气,清气。
“水清浅”,月华初照,小溪映照着浅浅的月光,溪水烁金,静静地表白。一缕“暗香”,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此情此境,观者已是黯然销魂,被诗人带至神仙之境,美仑美奂,如痴如醉。
观者摒住气息,大气不敢出,唯恐惊动了花神,冒犯了仙气。
朗月清风,山林悠悠,天地寂静,一树寒梅傲雪开,一枝疏影横斜而出,清芳摇曳,暗香浮动,月华为之失色,万物为之凝神。
世界一片宁静,静待花开的声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当蓓蕾初绽,琼枝仙葩,刹那芳华,逼退世间繁华,天地为之动容。倾世之姿,倾心之魂。
守候一朵花开,静听天地的心跳。
其实诗的高潮部分,已尽现梅花之魂,梅花之仙气,唯此两句,让人掩卷叹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后面两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总觉得是强弩之末,勉强为之,乏善可陈,仅为凑数。
如此惊心动魄的美之下,霜禽,粉蝶也断魂。诗人唯恐“檀板、金尊”之浊气冒犯了花神,诗人“微吟”助兴,的确是高雅天然,高山流水遇知音,诗情风骨,意境绝佳。
苏轼的《海棠》,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通宵不忍睡去,守花护花,高烧银烛,一夜相伴,彻夜无眠。海棠得此呵护,必定拼尽全力,绽放最美的风景。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一诗中写道:“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他认为林逋把唐人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前人写梅的诗全压倒了。
“疏影”、“暗香”尽显梅花之魂,梅花风骨,千古绝唱,冠压古今。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要“不隔”,艺术形象具体,较为明确,强调“思无疆”“意无穷”,并将之作为境界说之本。境界说不仅强调诗人的主观精神,还要兼顾周围物境,认为境界即是把诗人精神和描摹物境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山林,悠然采菊,心中有巍巍南山,人境合一,超然物外,诗人的诗,境界之高自是逼格。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
唐朝于良史的一首《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也是境界通达,心无一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起一捧水,月亮就好象在你的手里了;在花丛里玩得久了,连衣服都沾满了芳香。
伺花弄草,风雅无边,唇齿间充满了香气,诗词读久了,灵魂也充满了香气。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