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人
每个月都有这样的时刻:我坐在椅子上,理发师站在一旁,手执燕尾剪,脚踏八卦步,婉若游龙般的走位,剪刀在我的头上起舞,我呆若木鸡,死死盯着镜子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想象着一会过后,它是会更熟悉,还是更陌生。
这大概就是我每次理发时的全部心理活动了。一般我的思考只限于坐在镜子前被修剪的这段时间,但是今天晚上,当我走出理发店后我的思考仍然没有停止。
“刚才镜子里的那个男人是谁,为什么看上去如此陌生?”我一遍遍问着自己,以至于当我骑上单车后仍在不断重复这个问题。
显而易见,我是很少观察自己面貌的人,一月一次坐在理发店镜子前的半个小时是我少有盯着自己相貌审视的时刻。正因如此,每个月我都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面容的变化,比如今天我就发现,镜子里的这个男人与上个月相比又胖了一些,流泪.....
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眼睛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是人类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没有它会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盲人摸象”即是最好的例证。
眼睛的最初的作用应该是向外拓展的,它帮助人类来认识外部环境,做到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生存。后来随着人类的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不光强调外部拓展,也开始重视向内拓展,向内拓展的第一步从认识自己开始,然而这个时候人类惊恐地发现,眼睛可以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却看不见自己的容貌。
人类的不得依靠外界的帮助,于是便发明了镜子。至此,人再不需要通过同类的描述去想象自己的容貌,只需要对着一面镜子,就能清楚看到心中期待已久的那个自己。
当然如同动物在面对镜子时都会惊恐抓狂一样,人类第一次照镜子时肯定也大吃一惊,天呐,里面的这是个什么东西,他是我吗?为什么长这个样子,为什么这样陌生?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渐渐习惯镜子中那个陌生的自己。这就像你初结识一位朋友时会觉得他的模样陌生,时间久了就会记住他的模样,到最后哪怕你们分离很久,你也会茫茫人群中产生刹那的惊讶,接着对身边人说:“那个人好像我曾经一个朋友。”
基本上,人就是这样慢慢认识自己,通过一遍遍照镜子在脑海里加深自己的印象。所以假如一个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照镜子,当他重新站在镜子面前,会产生熟悉与陌生的混合感觉,明明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可总是觉得陌生,觉得哪里不一样。
现在有些人很喜欢照镜子,各时间段,各种场合,各种角度,不放过自己面部的任何一个细节,有些人越照觉得自己越丑,于是不惜代价在脸上动刀,结果变得更丑;有些人越照越觉得自己漂亮,整日沉浸在自我欣赏中不能自拔,恨不得和纳西索斯一样同自己殉情。
可见,镜子照太多也不是好事。
中国古人说:“观人易,察己难。”这里的“察己”不是单单看清自己的模样那么简单,更是强调了一个人应当对于自己内在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你有没有正视过自己内心,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做的那些事情是否都合乎礼法?我想搞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难”之所在。
对于人类来说,有了正衣冠观相貌的铜镜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其他的镜子。要有可知兴亡交替的“史镜”,要有可明得失的“人镜”,对于男人来说,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得有一把“照妖镜”,因为现在女人手有一样东西叫“滤镜”。
“水中月,镜中花”,虚幻的东西再美也不可得,镜中的美好是因为它照的是有阳光的地方,而那些阴暗角落的人们,似乎永远都不会出现在镜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