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禅茶
友人邀约去定慧寺茶亭喝茶。
时至暮春,天乍暖还寒,进山喝喝茶,挺好。
品味禅茶老蒋嗜茶,对茶道颇有研究。平日忙于茶事,难得闲来。
临近晌午,两个半老的男人踏着春色欣然而往。
定慧寺座落于莲花景区双剑峰山腰处,沿石桥到山门1700余米,一道小溪沿山而下 。
品味禅茶上山的路临溪而修,左边依山,宽不足5尺,破旧得厉害。
沐着松荫行至半道,便有人掂念着。
一 间用杉木架起的小长亭立于路边,亭子的名字很文气——半山亭,亭沿四周挂满经幡。
半山亭是寺里修来为香客路人避雨歇脚的。坐落其间,“四面皆空不分尔我静听溪水叮咚 ”,一席菩萨心肠。
莲花景区的双剑峰,不比秀峰景区的双剑峰。山不尽高,峰不露芒,景是好景,但 无奇异之处。
品味禅茶正如此,寺后无路,人迹罕至后山。
平平淡淡中,无意间流得一山上佳的好水来。
品味禅茶煮茶是要好水的。
其实,庐山范围里的水都是不错的。
唐人张又新一生嗜茶,著《水经》留世。他对茶叶没太多的讲究,“夫茶烹于所产 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显然,他对煮茶之水的要求远胜于茶本身的精粗。否则,他是不会引《煮茶记》借 “茶圣陆羽口授”将天下之水分出二十等来。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这是需要勇气的。
此言一出,遭诸多非议。好在历史给了他恰当的评价,《新唐书》、《宋史》 、《通志》里相关章节皆引以为典。
《四库全书》更是在总目中序:“修所记极诋又新之妄,谓与陆羽所说皆不合,今以《茶经》校之,信然。”
历史有时是需要打嘴战的。可在民间,后世茶人和上名水地皆信之。
张又新一生多地为官,曾做过江州刺史。在他眼里的二十等天下水中,仅庐山独占两处——康王谷水帘水和招贤寺下方桥潭水。而这两处水前缀之词都是庐山,而不是江州,显然他对庐山之水是偏爱的。
《茶经》是部茶学经典,对天下之水未有分级之说,而对煮茶之水却有着总体的评价。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96字,精妙。
品味禅茶我们到山门了。茶亭就在那。
拾阶而上,一个金色的大“禅”字,立于灰墙。
佛门清净地,一片寂静。
立于丈二高台,回望来时路。茂林修竹,不远处,笔架山青翠含烟。徐徐山风,吹来远 离尘世喧嚣的空灵。
茶亭沿“禅”字左右而修,左边“怡心亭”,右为“五味居”。原木结构,与“半山亭”同式,只是宽大许多。晨钟暮鼓安于两亭的尽头,两个安着水龙头的水池便是茶亭的取水处。 老蒋半是悟茶参禅,半是取些水回家。
我在怡心亭边圆木凳上坐下,那距离“禅”字近些。
老蒋哑然一笑。
“禅”是什么?“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意为“静虑”。摒弃外缘, 聚精汇神,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参禅”。
我就一凡夫俗子。 那就“静虑”吧。
人生,有时是需要安安静静地思考,是需要不断地总结的。
人生有如参禅。“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清澈透底”,是种意境。
置身于名山古刹中,内心一片清宁。
正冥思苦想间,老蒋泡好了一壶红亮的桐木红茶。汤色煞是好看,杯底处透过阳光呈现出琥珀的光泽。
品味禅茶茗一口,香气扑鼻,甘醇绵厚。
老蒋功夫不错。
“风月尽在长天外,禅茶回我精与神”。
禅茶在手,二人得趣,于尘世偷得闲暇时光,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老蒋一边往壶里加水一边轻轻地说:“自来水是泡不出这样的茶的。”
茶亭的水直接后山蓄水石池。正所谓《茶经》所言“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 上”。
两亭顶头的水池边,取水者络绎不绝。
一名提着桶赶紧赶忙刚上来的年轻人一看这架势,说了句:“打水的人真多。”
亭边石级上,脚穿芒鞋、身着宽袖的禅师,慈眉善目,浓浓的四川口音:“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善哉,便是慈悲。
噢,喝茶乘热,不要等它凉了。
来,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