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过二手的生活
别听信别人“那很难”、“那不可能”。如果自己不去亲自尝试,没人能代替你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别让那些条条框框禁锢你的生活,那些约定俗成的套路,也许就是为了被打破的。
年轻人,别过二手的生活
自从我写了一些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干货贴后,最近常有大学生留言给我,向我咨询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
我发现,很多学弟学妹们似乎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别人告诉他(她),公务员不好考,考上的都是有门路的;别人告诉他(她),读研究生没出路,毕业了照样找不到好工作;别人告诉他(她),这世界本就不公平,努力也没用,你奋斗十年仍旧不可能和那些富三代官三代们坐在一起喝咖啡…
总之就是,别人告诉他们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似乎又没有确切依据的论断。
这些论断,让年轻人又焦虑又迷茫。
有句话叫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做主的姿态,决定了我始终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亲身体验者、最有发言权的人。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却自动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体验权和主宰权,宁可活在别人的经验里,却不曾自己去体验一把,搏一搏。
我把这些别人告诉他们的所谓人生经验,称为“二手经验”。而我要严肃认真的告诉这些学弟学妹们,趁着年轻,千万别过二手的生活。
那些听起来的金玉良言般的忠告,真的是正确的吗?
有个学弟来问我,学姐,我听人说考公务员特别黑,都是有背景的才能进去,一般人根本进不去,他们都劝我别白费力气当炮灰了,你说这是真的吗?
我以一个考过N年N地公务员考试,光面试成绩单和入职通知就堆了厚厚一摞的公考过来人身份,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告诉你,考公务员这件事,真的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不信你看,说公考黑的,大部分的都是没考上或压根考都没考过的。
仅从我自己参加过的十余次考试来说,面试那叫一个严格,这几年每年公考申论考试都有出现考生没做完申论跪着求老师别收卷的新闻,如果你曾亲历一次,就知道从监考到流程,从技术到人工,公考绝不亚于高考的严格程度,甚至过犹不及。
至于你们认为可操作空间比较多的面试,这样说吧,除非你家里有人“手可通天”,否则别以为你和个县长儿子一起面试你就没有胜算。生活里,我一出身农门的同学照样在公考面试中pk掉一高官子弟,而我自己在历经的数次面试中,完全的公开透明,从未发现任何一点人为操作的痕迹。
而那些提醒你不要去尝试,给你灌输他们的消极人生哲学观的人,是什么心理呢?
有些人也许是出于善意,他们经历过人生的失败,于是试图拿自己的教训观照你的人生;
有些人也许是心存歹意,他们自己不曾拥有过的,当看到你尝试去争取时,总会习惯性的予以否定和打击;
有些人也许是随口一说,想起某年某月某人说起的某句,夹杂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添油加醋地做聊资,殊不知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所以,何苦活在别人的二手经验里,何不自己去印证你想走的人生?
没读研之前,我也曾听别人说,研究生毕业不好就业,特别是女孩学历高了年纪大了更不好嫁人。
现在,我硕士毕业,工作的起薪定级不必我自己提,单位给的自然的就比本科生高一级。
毕业那年我27,看似马上进入剩女危险期,而仅仅一年后,我就结婚成家,夫家很满意,觉得有个研究生的儿媳妇,以后孩子的教育都不用愁。
而那些说研究生不好就业,耽误结婚的人呢?大学毕业匆匆工作,匆匆结婚,虽有工作,但一眼就可望到职场天花板,虽有家室,但日子过得乏善可陈。
当年我放弃家乡安逸的生活决定来北京时,不少人劝我“居大不易”,说大城市节奏太快消费太高空气太差,不如留在家乡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现在,我在帝都生活虽不说风生水起但也顺心如意,我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时尚文化,最牛的各路大咖,最核心的优势资源。还有最新的电影,最新奇的沙龙、最小众的展览、最新款的化妆品、最好吃的米其林甜点…这些,相比家乡,在北京都更加唾手可得。
而当年提醒我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长辈们,每年回家过年,他们讨论的仍旧是家长理短鸡毛蒜皮,抱怨的是现在老家的道路比北京还堵,空气比北京还差。
别人的经验始终是别人的,而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你可以问路,但这条路是否真正指向你想去的方向,你不要用耳朵,而要用脚步去丈量。
所以,年轻人,抛开那些所谓的“二手经验”吧,别把你的大好青春过成“二手生活”。请你张开眼,迈开腿,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你才有可能真正去拥有,去收获。
年轻人,别过二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