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两国灭亡了,安陵仅凭50里能得以保存,因为安陵君有唐睢!
唐睢能够战胜狂傲的秦王,在于唐睢敢仗义执言,借助道义的力量,传播勇气和正义,令一切威逼利诱相形见绌。
秦王也是通过唐睢这种不畏强权、蔑视强权的正义之气,明白了韩国和魏国灭亡了,而仅仅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却安然无恙。这其中的道理,是值得玩味的。
秦王派使者对安陵君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够答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在秦王看来,安陵君是一定会答应的。
这是因为秦国势力强大,而且刚刚消灭了魏国和韩国,可以说正是锋芒毕露的时候,而安陵只有五十里地。
安陵君的做法,却出乎秦王的意料。
安陵君的意思,本来秦王给予的恩惠,我是应该接受的,更何况,是以大换小,我更应该识趣,欣然接受!
但是,安陵君却委婉的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的理由是:我的土地是从先王哪里继承下来的,希望能够一直守护着,不敢违背先王的旨意,所以,对秦王的盛情,也只好推却了。
秦王对于安陵君的态度,是十分的不高兴。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为了缓解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秦王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带着训斥的口吻,和唐睢理论起来。
秦王感觉安陵君轻视于自己。
理由是,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和安陵君的土地相交换,安陵君却没有答应,这是为什么呀?
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国已经将韩国和魏国都灭掉了,而安陵君却能凭着五十里土地,得以保存,这是由于我把他当做长者,因此没有理会。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和安陵君交换,他却违逆了我的意思,这分明是在轻视我。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并没有被秦王的居高临下的气势,所压倒!
唐睢显得很沉着,神情并没有慌乱。他机智地回答了秦王所提出的问题。
唐睢首先表明,安陵君并没有轻视秦王。
至于没有和秦王交换土地,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先王手里承袭了这块土地,要完成先王的遗愿,所以要誓死守护,哪怕是一千里土地,安陵君也不敢与您交换,更何况是五百里呢?
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心有不甘,感觉唐睢并没有意会到自己的意思,为了能让唐睢屈服,说了一番恫吓的言语,以表示自己的强大!
秦王直言不讳,说天子发怒是非常可怕的。
天子一发怒,就可以让百万人横尸,血流上千里。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睢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很从容地说出了平民百姓发怒,其实更可怕!
唐睢列举了三个平民百姓中的士人,他们的行为,让天地动容,可谓可歌可泣!
专诸行刺王僚的时候,天上的彗星将月亮给掩盖了;
聂政行刺韩傀的时候,白虹横贯太阳;
要离行刺庆忌的时候,苍鹰都在宫殿上搏击。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唐睢将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唐睢的辩论,在气势上,已经是压倒了骄狂的秦王。
更令秦王生畏的是,唐睢竟然要效仿三人,想做平民中的士人。
倘若士人发怒的话,两具尸首就要倒下,五步之内都是鲜血四溅,天下人穿上白色的孝衣,今天就要这样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睢说完后,便挺剑而起,一副凛然不惧的样子。
秦王被唐睢的气势震撼住了,不由得脸色大变。
直着腰跪坐着谢罪,请唐睢不要计较,言明事情是不会发展到如此凶险的地步的。并且也明白了,韩国和魏国都灭亡了,但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却得以保存,这都是因为安陵君有先生您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的这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不屈的精神,使他在和秦王的辩论中,始终略胜一筹!
参考文献:《战国策•魏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