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写作到新媒体写作,我的认知升级了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里有一句话,“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不禁想起李笑来说的,观念、三观不同的两个人也是完成不同的两个物种。
这两三年,不断学习成长的结果,让我很是认同李笑来所言;只是对于本书作者Spenser的这句,我却是无感甚至还有些抵触情绪。但令我动容的这句,也许恰恰点开了我的无知。
按Spenser的理念,我的公众号写作还在初始期。寥寥无几的关注者,即便我并不是太在意,却也依旧有些窘廹。
在新媒体写作的范畴,需要关注阅读者的阅读体验,需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传播理念,在遣词造句上还需要从阅读率、转发率、读者的理解成文上去拟写更具传播性的标题、更简明的行文节奏、更简单无歧意的文采风格。
我其实已经看过不少关于写作类的书籍,约在去年8月份进行过关于写作的主题阅读;当时的状态是,看完那些写作书,我反而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写了。反正关于那一期的主题阅读,我没有发布出只言片语,徒留几页薄薄的阅读笔记。最终,为了我每月四篇的007作业,我还是选择依照传统写作手法,先写起来再说。
回首,我的纠结至今类似;习惯传统写作的我,很难认同新媒体的写作手法。如果文章的标题需要考虑传播,如果行文节奏需要考虑屏读时代的阅读特性,如果写作是为了阅读量、转发率、关注值,那么文章里关于真正写作的内涵还剩下多少?
文人大约总是清高的,我非文人,却有着类似的清高;很不希望自己的文字亦充满着变味的营销。是的,新媒体写作需要关注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需要关注读者需求,需要想方设法地将文字推送到读者面前,抢占、争夺读者的注意力,看起来就是一份营销!我更喜欢一份“工匠精神”,默默地打磨、升华,但真得难以放大阅读受众。
我排斥着这份认同,却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我写的是公众号、是简书,那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无论纠结与否,我都是上了“贼船”的了,想不下船,就只能去适应这一新物种的写作。
Spenser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了我这份认知转折:
只顾琢磨读者想看什么、市场需要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短期内也许会有不错的阅读量,但要持续输出并保持热度却很难。
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长期拧巴着去做一件事,会越写越痛苦,读者也会慢慢察觉到这种不真实。
写作时,我们要顾及读者的感受、考虑热点风口,但最重要的是“取悦”自己,坚持写自己真正热爱、真正相信的东西。
因为他认同只是琢磨读者需求的文章很难长期保持输出热度,认同要“取悦”自己。这让我意识到,在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间有一个平衡点,能够兼顾到两者的优势。我可以在传统写作的基础上,夹带上新媒体写作的特性,让自己保持传统写作的特点,同时也能适应这个新媒体写作的时代。
这份婉转的认知转折,让这本书后续关于新媒体的写作技巧不再那么地令人排斥。而我也需要开放心态,去尝试关于新媒体写作的林林种种。如此,曾经的写作主题书,也许即将迎来第二轮阅读的机会。
阅读,带来新的认知;或早或晚,总会遇上。
认知升级,带来改变。只有“道”上的理念更新,才会带来“术”上的行动转变。
转变,也总有从量到质的那一天。
沉默中耕耘,静候花开。
延伸阅读:《为什么<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