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运河情
总有刻苦铭心的记忆,让人难忘。总有一种情,伴随涓涓岁月。
那时我生长在偏僻的村庄,家门口前有一条小路,小路紧挨着十多米深的大坑,蜿蜒的小路又有一条大坑相连,暴雨后,各家的水流欢唱地涌进大坑,我看着水流,心中荡漾着欣喜的涟漪。乡亲们伴着酷夏的汗水耕耘,迎来沉甸甸的秋季,把金灿灿的玉米挂在树梢、挂在屋檐下,不等晒干入仓,就匆匆犁耙坚硬的黄土地,埋藏冬季小麦种子,没等小麦破土而出,父老乡亲就在霜落的黎明时分,坐上村里的一辆拖拉机,带着铁锨,带着锅碗瓢盆,带着妻子儿女的依依不舍的目光,伴着叮叮当当的声音,轰轰烈烈地远离了村口,他们不是奔赴遥远的边疆去打仗,而是去远方挖河。
没有父亲在家的日子,我感觉那时的夜非常漫长,听着“呼呼呼”的风声,糊着窗的纸刮得“沙沙沙”响,伴着传来的“汪汪汪”的狗叫声,我心生胆怯,把头缩进被窝,数着手指头,日夜盼望父亲早日归来。我问母亲去了多远的地方,母亲也不知,我疼爱父亲,心生幽怨,他们在外面一冬天,没有一点报酬,还兴高采烈地去挖河,为何义务去挖河,河离我们家那么远,河水的福祉流淌不到我们这儿,也浇灌不了我们的庄稼。直到接近春节,父老乡亲才凯旋归来,像采到地下宝藏一样欣慰,父亲讲述着挖河期间的精彩片段,他们睡在河边的帐篷房,呵气成霜,寒风刺骨,那双手被风割去一道道裂痕,一道道血口子!白天手拿镐锹挖啊,磨出多少荣耀岁月 ,那滔滔河水证实着成果,无数个父亲用手书写光华,留下精美篇章。
等我上了中学,我手捧着报纸,反反复复读着着哥哥笔下的《河工上的父亲》:
“天已冷了
河风里,您捧食大锅粥
您以地为床
追忆当年会战的日子么?
您独轮车欢腾的岁月
很久远了啊
您五十六岁的脚步还矫健吗?
父亲
您不作答
我懂得
您在以这种方式亲近土地
拿传统的工具
挖掘传统的品质”
我动情地朗诵着,眼前浮现着父辈们艰苦挖河的场景,不知不觉泪流两行。如今,我仍不清楚父亲到底挖的哪里的河流,就认真地再问年龄已过八十岁的父亲,他脸上舒展着会心的微笑,话音却有点哽咽地回答说:“每到冬季,农村各公社都有出河工的任务,只是听从领导安排,记不清连续挖几年河,记不清挖了多少条河流,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管饭管菜吃,尽管寒冷,心里却暖融融的,齐心协力地用地板车拉土,河挖得很深很深,直到水冒出来......”
大学后,当我第一次坐着客车隔窗看到了宽阔的大运河,心情异常兴奋,目光随着客车移动,直到大运河消失在尽头。当我安居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我一次次倾听大运河,一次次观望着清净的运河水,感受她跳动的脉搏,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时间就像一张巨大的帷幕,把大运河曾经的光芒遮挡在历史深处。我走进博物馆,探究大运河的发展历史。通过博物馆的记载,清代河道总督任职表展现,河道都督换任频繁,都是有各水利衙署一级一级往下摊派,然后与地方政府协调征调派夫,整条运河,基本形成一套朝廷控制的垂直管理体系,保证运道的长期畅通,维护国家命脉,可见当政者对大运河的重视程度。曾经无数官吏,呕心沥血来治理大运河,日夜坚守,来自全国各地的总督,有的至死不归,又有无数挖河工远离家乡,开凿运河,献出血肉之躯,造福后人。大运河曾带来空前的繁荣,运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一条大运河,绵延数千里,通达数百年,谈何容易!位于汶上县南旺镇汶水入运处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历史上,南旺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元朝时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明朝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建戴村坝,开凿小汶河,引大汶河水至南旺,在南旺两侧筑堤造湖,雨季储存多余的水,旱季则开闸放水,以填补运河水流不足的问题。这便是著名的“白英治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疏河济运、蓄水济运,保障了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到清朝末年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治理运河工程告竣后,白英随宋礼进京复命,因劳累过度,行至德州桑园,不幸呕血去世,时年56岁。运河两岸百姓闻讯,无不为之悲痛。据史书载,白英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热情地称他隐逸君子,白英的事迹和英名永远留在运河沿岸人们的心中,他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随着铁路和海运的兴起,河运日渐衰落,西风里,斜阳下,大运河诉说着落日的光辉。而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制定了各自的大运河保护建设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古老的运河正在展现喜人的新姿。
大运河就是一首美丽而经典的歌,意蕴悠长。我一次次行走在运河边,看着重载的轮船,还有以小木船为家,打渔为生的渔民小船,感叹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由一代人的担当。我想这运河水凝聚着父辈的汗水,也流淌着无数人的鲜血,我们应以大运河为荣,亲近大运河,维护大运河,大运河文化祖祖辈辈流传,磅礴浩荡之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