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哪个更适合你家孩子,几个方面要看

2022-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黄衣心理王静

前几年,我们突然掀起了一阵快乐教育之风。所谓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减压、减负,每天都在快乐中学习。正如快乐教育的提出者斯宾塞说,快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能够有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不过,这种快乐教育传到我国的时候,突然就走了样,变了味。很多人都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无拘无束,想学习就学习、不想学习就不学习。这种理念下,那些已经有兴趣的孩子自然不用多说,他们肯定会坚持学习的。

但是对于那些本就不热爱学习的孩子,确实“好事一件”。爸爸妈妈和老师们都放松了管理,他们便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去不务正业。

老师们和爸爸妈妈们很快就认识到了快乐教育实际上并不像鼓吹的那样,非但没有让孩子爱上学习,反而使得孩子的成绩越来越下降。所以,不少爸爸妈妈就开始放弃快乐教育,开始加紧对孩子的控制,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挫折教育。

其实,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它们都属于情感教育,也就是说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情感,使得孩子们对学习这件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俗话说,过犹不及。对于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两种教育,抛弃一方而偏向另一方,这真的是合理的吗?

01 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刚才为大家讲述了挫折教育之所以近些年来如此流行的原因。我们发现,引入挫折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挫折教育有多么重要的教育意义,更多地则是为了解决之前快乐教育的不足和弊端。可见,挫折教育一开始被引入的目的就是扭曲的。

但是不可否认,挫折教育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

因为如今,孩子们都出生在温室中,一个个像温室的花朵,遇到问题和挫折都难以应对。就像是一则新闻中说到的那样:一个初中生,因为每次都考全校第一,但是在中考的时候失利,没有考到心仪的高中,因此选择了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确实缺乏一些抗压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这导致他们无比的脆弱,未来步入社会也会吃不少亏。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那些小的时候经常被老师或者家长皮品的坏学生,相对于很多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言,他们的逆商更高。所谓逆商,就是孩子在深处逆境的时候,他们的智商。这个测验共有三十五个单元,共二百道题目。很明显,那些经常在学校调皮捣蛋,时常被大人批评的孩子们分数更高。

因此,我们发现,挫折教育的作用也是十分大的。

02 挫折教育真的这么完美吗?

不过,过度吹捧挫折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挫折教育也是有一些弊端的。

对于挫折教育的弊端,我们从一个身边的案例来谈起。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因为我们都是师范类专业出身,在学校不可避免的要经常做一些汇报或者是上台进行试讲。这对于我们来书都是小菜一碟了,因为天天都练习,早就不再像之前一样紧张了。但是,朋友大学四年毕业了,依旧没办法做到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说话,一讲话就紧张得发抖,还不敢直视台下观众们的眼睛。

朋友告诉我,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挫折的家庭中。他的爸爸和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她一次,即使是自己考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后来,我就变得越来越害怕和别人沟通,总担心自己做不好。在我眼里,别人的批评和指责真的是太恐怖了。

从朋友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挫折教育的弊端,那就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就像朋友一样,缺乏表扬,长期都被挫折教育环绕,所以未来长大之后才会变得自卑和胆怯。

并且这些长期接受挫折教育的孩子多半也是缺乏魄力,不敢挑战自我的孩子。他们只想避免失败,成功的意愿比较低。因此,他们中控的大多数,最后都是碌碌无为的。

03 兼顾取中,发挥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合力

还回到我们开始的那个话题——被歪曲的快乐教育。既然快乐教育被歪曲了,那么正确的快乐教育理念应该是怎样的呢?

其实,快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调动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而非一味地减负和减压。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的解决。

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是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共同配合。

爸爸妈妈其实并不用刻意地去设置障碍,设置挫折,而且对孩子而言,挫折也不一定是非常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是挫折教育的素材。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次孩子成绩相对于原来退步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肯定是要给孩子一些教训的。这就是我们最普通的挫折教育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只使用这一种方法就够了。爸爸妈妈批评完孩子之后,话应该和孩子一起寻找退步的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批评也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这样,孩子既接收到了挫折教育,提升了承受力,同时又不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够更积极地完善自我。

任何教育方法,要想发挥作用,都需要与其他方法进行配合。单纯的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兼顾取中,发挥两种方法的合力,这样才能互相弥补不足,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那么,大家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