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与“不能”
行动是改变的开始,没行动是凡人常态,晚上想法千万条,早起还是一如既往。什么阻碍了我们行动?细想不外乎这两种原因——“不为”与“不能”。
“不为”就是没有做。计划把屋子收拾一下,因为追剧却忘了此事项;计划读书40页,没有安排好节奏,直到睡前还没有打开书;计划写篇千字文,坐在桌前一个小时,却无从下笔。如此种种,都是“不为”。收拾屋子,举手之劳,“不为”就是不想为。读四十页书,大约需要一小时,一天之内安排好节奏,分解三次,再紧张也能完成,“不为”是不用心为。写篇千字文,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反复构思最终放弃,“不为”是不想随便为。不管何种情况,“不为”就没有任何成效。占据过头脑、没落实到行动的想法是有毒的,这样的情况多了,内心会滋生出无力感,会自我否定,所以,与其“无为”,不如不谋。
“不能”是没有能力做。青蛙不能在树上歌唱,飞鸟不能在水下游泳,“不能”是行动错置,异想天开。一天读书五百页,记住五百单词,做不到,此“不能”是能力不及,浮夸妄想。写出的文章一经发出,立即火爆,“不能”或许是能力不足,写不好,或许是不合潮流,这“不能”不完全由你把控。“不能”是行动太大,无能为力,把控不了。因为“不能”,行动没落实,不是行动之过,应该反思自己,向内求因。
当我们没有行动或者准备放弃行动时,要辩出是“不为”,还是“不能”。因为“不为”,规划好行动方案,将行动落到实处。因为“不能”,降低标准,量力而行。对症下药,方解困厄。行动是人生的资本,没有行动,镜花水月,空劳牵挂。
这周计划写三篇文章,今天是星期三,却一篇未成,有点小焦虑。难道我是理想丰满、行动骨感的空想家?难道是家务繁多、事物缠身没有时间?这是我过去经常给不能行动找出的心安理得的理由。
今天,我回到行动本身探究根源。周一,没有安排好节奏,前松后紧,下午读书,晚上有课,等到休息时间到了,才想到写文章的事,想想才周一,放弃了努力。周二上午就想完成写文章任务,几个主题你来我往,缠绕了好一会儿,决定写倾听,写了两个段落,感觉是大众话语,写不出新意,放下,做午饭去了。下午想着文章的事,没有突破,没动笔。周三,一边做午饭一边想着文章的事,炒菜过程中,头脑中蹦出两个词———“不为”与“不能”。进一步想,写不出文章,不是“不能”,是“不为”也。不是没有时间,不是没有表达主题,而是因“不能”写出彩而“不为”。
刘慈欣曾说过,我不是学中文的,不知道文章的优劣,坚持写下去,就写出来了,假如我是专业出身,知道文章优劣,就不敢写了。
佛家有所知障的说法,执着自己掌握的知识,放不下我执我见,会造成所知障碍。佛在《金刚经》上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以渡河用的小船比喻法,到了岸边就要放下,再背着走,就成了前进的负担了。
不要用已知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还没写出的文章,顺乎心,顺乎情,尽管写下去就好,写出来就好。
不好高务远,不急功近利,不这山望着那山高,接受现有认知水平、材料储备、文字功底,像墙角的苔花一样开出属于自己的小小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