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从生产资料占有视角看城乡关系

2018-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瑜卤考拉

这是《空间共享——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镇化》 (武廷海,张能,徐斌 著)一书 的读书笔记。


1. 生产资料占有下的城乡关系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从这些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角度来看,我国的城乡关系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乡村主导型(乡村主导生产资料)、城市主导型(城市主导生产资料)、城乡共享型(城乡共享生产资料)。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过程,我国的城乡关系总体上经历了乡村主导型到城市主导型的转变,并朝着城乡共享型的方向努力发展

2. 我国城乡关系转变历程

乡村主导(传统农业社会)——城乡无差别(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主导(市场经济时期)——城乡共享(未来转型的方向: 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无差别” )

(1)传统农业社会——乡村主导型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农耕社会里,土地和劳动力是捆绑在一起的。大范围的乡村占据着田地和农民这两样生产资料。城市(镇)则作为物资交换场所和政治管理场所,是服务于乡村的配套。传统农业社会是乡村主导生产资料的城乡关系。

(2)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无差别

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快速弥补落下的现代化建设,赶超英美,我国集中全社会力量发展重工业生产,以进行快速的现代化物质积累。这个时期的城市大都是基于重工业点而建设起来的。城市是为了工业生产而进行的配套建设,城市往往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工业区。为确保全力支持工业化大生产,城市中的非生产性建设被限制(比如住宅等建设也是按照最低标准进行),只允许生产性建设。而乡村的农业生产除了自用全部上交国家统一分配。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城市土地、通过剪刀差积累起来的资本、部分劳动力)都向重工业(工业化初期)集中。因此,在生产资料占有的主动权上,城与乡无差别,任何一个在主动权上都没有相对优势。生产资料被中央人为地刻意分配给重工业。

(3)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期——城市主导型

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时期,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土地)大幅向城市集中,如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就地城镇化与中心城市扩张蔓延,乃至传统乡村被城市包围变成城中村都是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劳动(就地非农,或者农民工进城);大量资金往城市投资建设等。乡村务农的越来越少,耕地田地越来越少。城市占据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乃至吞并周围乡村空间;乡村则没落甚至衰败。尤其至2012年以来,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乡关系上是城市占绝对的主导优势地位。

(4)未来转型方向:城乡共享型

首先,价值判断:无论是怎样的城乡关系,需要协调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如果打破社会和谐,产生社会矛盾,那么这种城乡关系都是需要调整转变的。

目前城市主导型(城乡对立)的城乡关系需要的未来转型方向:由于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共同发展。则,新型城乡关系是——城乡共融的新型城乡“无差别”,即人民居住在城市或者乡村都一样,都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只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且发展上具有不同个性特色而已。而不是现在的因为城市占据了大部分资源,在乡村根本没有发展机会,一面倒地全部涌向城市。城乡共融的新型城乡“无差别”的关系状态,城与乡在生产资料上是共享的,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