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米》评课
2020-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暖暖_eee6
昨天,听了王老师的一堂常态新授课——认识毫米。受益匪浅,记录在此。
王老师从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测量单位——“厘米和米”入手,调动了孩子的已有认知,让同学们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的情景当中。
问:你们还记得“厘米和米”有多长吗?让孩子用手比一比,同时拿出手中的一米长的直尺和孩子们比的长度比一比。确定孩子们的认知点,矮个子的同学的一庹和高个子同学的一庹是不同的,然后让同学们明确一米到底有多长。随后是比一比厘米的长度。
进而让同学们量一量课本的宽度。(基于孩子们的直尺长度,量课本的长是有困难的从而选择了量课本的宽度)。在测量的过程中,让同学们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课本的宽没法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毫米。
问:关于毫米,你知道哪些呢?一毫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孩子用身边的物体描述一毫米的长度。卡片的厚度,一分钱的厚度,桌布的厚度...
教师指出:一毫米的厚度就是直尺上最小格子的长度,让孩子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投影,展示尺子上的一毫米寻找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建立孩子的空间感。
在认识了毫米之后,让孩子们再量一量——有了毫米这个单位,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的测量出课本的宽度了。再次测量课本的宽度练习。测量的过程中提醒孩子们明确测量的方法,0刻度对准物体的最左端,尺子要放平。
练习环节,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
由于时间的关系,王老师坦言缺少了最后一个环节——画线段。理论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王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的数学教师,在课上逻辑思维缜密,教学设计完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新知,孩子们的掌握程度高。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