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传佛教的一些整理(三)
书接上回,阿育王组织推动了第三次集结,可好景不长,阿育王之后,印度由暂时的统一重回割据动荡,政治上的频繁更迭使佛教与来自中亚,甚至欧洲的诸多思想形成碰撞,公元前1世纪开始,印度兴起了区别于主流佛教的新兴思想,初称“菩萨乘”,也就是后来的“大乘”,旧有的部派称为“小乘”。
六、三乘四宗
佛陀只说一法,即认识痛苦,解除痛苦。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形成了后来的三乘四宗。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前两个为小乘,后者为大乘。小乘的有部、经部,与日后大乘的瑜伽行派(唯识宗)和中观派合成四宗。
唯识宗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世界的真实运行机制之中只有认识活动(识),而无认识对象(镜),恰如梦中所见,即“唯识无境”,“镜空识有”,所以该宗称为“唯识宗”。唯识宗尊弥勒佛为始祖,实际创始人为无著、世亲两兄弟,相传无著曾上天受弥勒口授,回来后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作为创立学派的理论根据。
中观宗的传承由龙树菩萨所创立,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授记,预言他涅槃后五百年龙树菩萨的诞生,龙树菩萨吸收了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相关理论,对佛教“性空”的观念给予了完整的描述。从此“缘起性空”的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中论颂》是中观宗的核心著作,中国大乘八宗共尊龙树菩萨为“八宗共主“
七、南北佛教
8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收到倾轧,小乘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又被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后来经印度备库跨越喜马拉雅山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因此又被成为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分为两支,一为汉传,一为藏传。藏传佛教是北传佛教的重要分支,通常称为“密宗”,流传于中国藏区和内蒙古、蒙古、尼泊尔、不丹
八、佛苯之争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流行于藏区的宗教名为“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等活动为主。在松赞干布之前,苯教的首领都在统治者的行列。松赞干布执政之后,迎娶了尼泊尔公主和文成公主,两位公主都笃行佛教,两妃各修一寺,尼妃所建为大昭寺,汉妃所建的是小昭寺。同时松赞干布意识到苯教对于国力的损伤,也打算通过佛教抑制苯教。赤松德赞年间,先后请来了高僧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法,在寂护和莲师的协助下,藏王赤松德赞组织了辩论法会,史称“佛本之辩”,佛教胜出,但之后的发展佛苯教也进行了一些融合。辩会之后,赤松德赞亲自奠基,莲师按照寂护大师的设计,主持建造桑耶寺。桑耶寺主殿象征须弥山,主殿周围诸殿象征四大部洲、八中洲和日轮、月轮。历时12年,桑耶寺建成,主殿上中下分别采用藏式、汉式、印式,代表三种文化的融合。同时在建成之际,寂护大师在此为图发你七位贵族子弟完成剃度和受戒。史称"七觉士"。另外藏王还建了三大译场,翻译佛经。至此佛法僧三宝俱全,佛教正式在吐蕃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