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或幸福或悲哭都是人生
一直是喜欢李清照的,当然更喜欢她的词。
年前,在网上买了一本《李清照词传》人物传记。断断续续,在今天才读完。作者,不太熟悉,我是看到李清照三个字才下单的。结果,此人写的是那种散文笔法,没有我们一般的名人传记那种套路,情节不紧凑。故,看的我很费劲,总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李清照的好影响。
也想以女性的视角来谈谈李清照。她出身极好,算是豪门千金。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王氏是北宋新科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这个王拱辰是当时和欧阳修一起参加考试的,比欧阳修都考的好。她的母亲王氏也会写文写诗。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然也会受到极好的教育。那个时候,又没有什么女子学校。每个有才的女子后面,都有饱读诗书的父母。比如,叶小鸾。比如,班昭。
那个时候的才女,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闺阁型女诗人(或词人)。一种是名妓女诗人。比如,北宋名妓李师师。而,李清照则属于闺阁型才女。在闺阁时,写的词就被人传送,名动京师。比如《如梦令》。后来的后来的作家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乘早”。在李清照身上是真正实现了。那时候,如果有微信,想必,李清照的朋友圈会极洁净。没有什么拼多多砍价,没有什么众筹链接。只有清雅典丽的诗词,赏心悦目。
她出生在山东济南,至今都是济南的骄傲。提起济南,我能想到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济南的冬天》,想起趵突泉,想起大明湖……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优裕,衣食无忧。吃啥有啥,穿啥有啥,想换手机就换,想坐宝马就坐(当然,如果那时有)。
她的词作,也大多写写闺阁闲趣,闲愁,闲情。这对她而言,是人生最幸福最无忧的一段时光。
古时,女子嫁人较早。刚刚十八岁,她就嫁给了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也是青年才俊。博学多才,尤其对金石学颇有研究。不过,他所写的词,在历史上,全部被黄沙掩埋,没有一首留存。
婚后,大约二十多年的诗词唱和岁月,大致可以说是岁月静好。比起她晚年的凄风苦雨,这一段时光相对还是比较平静。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条向前不断奔流的大河,总会遇到各种坎坷与苦难。
杜甫的一生,最大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这是他颠沛流离的开始。
而,对李清照来说,最大的转折点则是靖康之耻。
官场的变化,波橘云诡。那个时候,她的公公赵挺之遭排挤,病故。她的父亲,因元祐党争也受牵连。她和丈夫赵明诚在老家青州生活了十余年。后,在南渡的路上,她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就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她一个。
战乱,流离失所,丈夫病亡,一个人带着大量金石研究资料与古董,奔波在逃难的路上。
有多难,可以想象。不是有一句话吗?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此时的李清照,大约四十六岁,所写的诗与词,便和之前的闲愁,闲情不同,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像暴风骤雨一遍遍击打着她的身与心,击打着她的未来与创作。
清朝的诗人赵翼曾写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句,我觉得用在李清照身上,也很合适。
或许,某种意义上来说,苦难也是财富。
诗人杜甫的命运,似乎,也是这样。因为安史之乱,他的命运和整个大时代连在了一起。他的诗作便从个人喜乐,扩展到对底层老百姓命运的思考,扩展到对民间疾苦的思考,才出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杰作。比如,“三吏”,“三别”。
李清照从中年到晚年,所写词作风格大变,就与她的经历有关。国破家亡,中年丧夫,个人命运之多舛,这种种痛苦,悲伤,几乎都在词作有所折射。而,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境界,人格,提升了一个层次。也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成为“一代词宗”。
历史一页一页翻过,其中有一页,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哀婉而清丽俊逸的词作,总会遇你相遇…
感谢历史,感谢李清照,在这个闲散的午后,我们后人才能陶醉在《醉花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