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上班这点事儿@产品

产品思维(七)· 宏观、中观和微观

2018-08-31  本文已影响82人  单虓晗_Shawn

今天继续总结一个简单、易用评估框架,可以粗略的判断一个产品的水平。当然,一样也可以用评估一个人的能力上。

用“三观”看产品

最近瑞幸咖啡(luckin coffe)很火,自称做中国的星巴克,吸粉无数,把自己做成了爆款网红,我就以它为例子,用产品的三观简单透视一下。

一·微观:打磨产品,把用户体验做好

这个维度看的就是体验,这个产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能否让用户在使用时获得一种确定性的满足。

luckin号称自己原豆的采购成本比星巴克贵20%-30%,请了世界顶级的咖啡师来调配,保证30分钟内送到,定价还比星巴克便宜。

从需求看,luckin满足了一个其他咖啡厅很难满足的需求——“有品质还不贵的外卖咖啡”

从情绪上看,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办公室里喝到由专业咖啡机萃取并配上绵密奶泡的拿铁,多么惬意。

于是,luckin成为了白领们的“新宠”。

当然,想提供这种确定性的体验不容易,想想为什么其他咖啡店没有这么做呢?这里面要解决两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品质意味着成本,外卖意味着外卖费,反而要更便宜,如何做到?
第二,咖啡,尤其是带奶泡的,即怕晃又怕凉,还要保证30分钟送达,如何做到?

相关分析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答题了,感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思考。

小结

缺少微观能力的产品,常常输在冲刺的路上。微信的1.0和2.0版本基本和米聊一样,定义为熟人间的通讯工具。微信2.0版本时,微信用户有400万,而米聊有1000万,是米聊做的更强。但在随后的迭代里,微信的易用性体验、使用速度等优势逐步体现出来,到了3.0之后,随着“摇一摇”的上线,微信用户上亿,米聊的峰值永远停留在了3000万。

二.中观:运用系统化的方法

光有微观上的产品体验还远远不够,什么是中观?中观就是套路。好的套路可以让你的产品发挥更大的优势,让你的对手追不上。

我们从营销和渠道两方面来盘点一下luckin的套路:

1.营销

2.渠道

小结

一个产品如果缺少中观能力,一旦环境变化、事情变得复杂,就抓不住机会。易到用车是2011年开始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公司,比Uber都早。用创始人周航自己的话说:“干了一年,完全没有对手,心里都发毛了”。到了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一瞬间,Uber、滴滴、快的及100多家各种各样的网约车公司同时出现。易到没跟得上烧钱节奏、没保护得住司机、没靠近主流媒体,更多的是输在了套路上。

三.宏观:战略和商业模式

宏观就是打大仗的能力,商业的本质是用户获益、企业盈利,因此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设计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们支撑,你有再多的套路、再好的产品体验也难以持久。

观察下luckin是如何思考的:

1.看趋势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咖啡消费市场的规模在12万亿元以上,相比之下,中国市场700亿元规模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从增速上看,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率。从人均年饮用杯数来看,芬兰平均每人每年1200多杯,瑞士800杯,欧美国家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人均也达到180杯,而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只有5杯。而全球现磨咖啡在咖啡总消费量中的占比超过87%,速溶咖啡占比小于13%。在中国这组数据恰恰是反过来的——速溶咖啡占据84%的市场份额,现磨咖啡仅占约16%。也就是说:如果消费习惯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现磨咖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看对手

luckin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真的是星巴克吗?其实,它的对手不是街边便利店的咖啡,而是所有的休闲饮品。因为一个人一天能摄入的液体总量是一定的,你喝了咖啡就不会喝奶茶,喝了奶茶就不会喝可乐。所以,luckin咖啡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包括星巴克、喜茶、可乐、酸奶等等的所有休闲饮品,基于这个视角思考,才有可能设计出更好的模式。

3.看交易结构

luckin的本质其实是被“门店武装了的咖啡电商”

小结

一个产品如果缺少宏观能力,可能每天的努力都是向着悬崖狂奔。很多产品微观、中观套路都很好,只是差在宏观上,比如锤子手机和小米手机,他俩的用户体验、运营销售等很多环节都非常像,但是锤子的战略聚焦在营销上,就不如小米的“铁人三项”。

用“三观”看人

一个人在社会上交付价值,其实也是一款“产品”,因此也可以粗略的用“三观”来看一个人。

一.微观:细节、体感

一个人,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管理,无论参与多么宏大、复杂的工作,把这些工作分散到“天”,无非就是一件一件小事、一次一次决策、一个一个小的交付件。在这个层面上,你就可以观察一个人能否把这些做好。

不要小看小事,在大公司里很多人擅长套路,却缺少做事的微观体感,言多行少、思考多实践少,其实,每一份小小的交付件,正是一个人系统能力的体现。

比如,职场里最简单的场景——发邮件。一封好的邮件它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标题就是全文概括,简单、直接的表明你的诉求;内容更要简明扼要,以便让读者第一时间Get到重点。因此,一封邮件就可以观察出发件人做事的态度、情商和思维的逻辑性。

再比如职场里的另一个高频场景——开会。会议的本质是用钱换结论,钱即会议的成本=与会人数 * 与会人的时薪 * 会议时间。实际上只有两类会议,一类是“共识会”,让与会人针对某些观点进行讨论或评审,逐步收敛,最终达成一致、形成结论;另一类是“共创会”,让与会人充分发散,获得更多创造性的点子。如果你意识不到会议的功能,漫无目的的消耗参会者的时间,讲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顶多是在做“组织氛围建设”,长期以往,别人每天用10分钟搞定的事情,你每天要2小时,如何追得上人家?

看似简单却高频的场景通常是一个很有效的观察点,如果一个人连这样的小事都没有研究,做不出效率和效果,那么在其他更需要技艺、更复杂的事情上,比如编程、设计、决策、分析等等,也很难让人相信可以做到极致。

二.中观:套路、方法

只擅长微观的人,通常喜欢用自己的手艺做具体的事情。这种工作方法,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确实能做出一些结果,但若是遇到稍微复杂、不确定性的情况,这种努力就可能变成无用功。日常工作中,你常常会观察到一些每天低着头狂奔的人。

而擅长中观的人,他会用套路和方法会给人安全感和确定性。因为他可以有章法的对复杂的事情做规划、拆解,提供应对策略、执行步骤和实施方法。

当然,如果只擅长中观,一样也成不了高手,就好像读了拳谱却没练过拳,一问什么都知道,一出手才发现功夫没到家。

大公司是学习套路的好地方。一家公司能系统培养某一类人,说明这家公司在这个领域有与众不同的套路,比如:联想出销售、腾讯出产品经理、阿里出运营、百度出技术。可是大公司也喜欢把中观和微观分开,有的人只做“脑袋”,给方法、定策略、管进度、做辅导,有的人只做“手脚”,做具体事情的执行。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成不了高手,逐步逐步丧失竞争力。

三.宏观:视野、战略

宏观就是打大仗的能力。一个人再厉害,也敌不过时代和趋势,所以具有视野、大局观,能够顺势而为,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定位和眼界比努力更重要,或者说它应该是你优先努力的方向。

想象一下你是一只站在山顶上玩耍的小羊,这时候远处的狼来了,比起在山脚下吃草的小伙伴儿,你更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不是因为你更强壮,而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拥有信息优势。

相反,失去对环境的洞察是十分危险的,容易让你延续过去的行为难以应变。进化论中称这种现象为“与鬼共舞”。自古以来,小海龟都是在夜间的海滩上破卵而出,然后爬向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夜间,这些小海龟是靠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而自从岛上有了房屋的灯光后,新生的小海龟不去大海了,他们向陆地的灯光一步一步的爬,最后死在爬行的路上。

没有宏观能力的人,常常在下沉的泰坦尼克号上翩翩起舞,仿佛在祭奠那些自己曾付出的努力和已逝去的时间。

总结

今天总结了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粗略的评估产品和人。在现实生活,不论是观察产品还是人,你会发现,有的精于细节,有的擅长套路,有的具有大局观,但是兼备三种能力的其实不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普遍认知的修炼路线就是先微观、再中观、最后宏观,越宏观越高级。今天看来,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在VUCA的时代,这样的分工可能已经过时,个体价值在逐步崛起,由一个个强大的个体合作共赢来应对变化,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单虓晗写于20180830

产品思维系列链接

上一篇:产品思维(六)· 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