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大学的精神》记录之三

2024-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粒粒秧

今日阅读《大学的精神》的最后一章《《海德堡大学:一个思辨之地》。

阅读本章,可谓是意外之喜!

疑惑

笔者最早知道海德堡大学是因为它在医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但本书的作者选取的角度却是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初读本章时,我彼有些费解。正如本书主要作者之一陈赛在《后记》中所表述的:确切的说,海德堡并不是德国哲学的标志或者高峰,它只是一个“路过之地”。德国历代大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马哈、海德格尔都盛赞过海德堡的美丽,或在这里停留过,但这里都不是他们的归宿。”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个并不算是海德堡大学最出彩的内容来写?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来记述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以及怎样读懂哲学,却对海德堡大学的其他方面提及甚少?相较于对前面几所大学的记述手法,这一章节里体现海德堡大学教育理念的素材是相对单薄的。

带着费解,似懂非懂地看完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后,脑子首先蹦出来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难道作者想表达的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思想:大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其拥有多少高大的建筑,而在于拥有多少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师级教师。可是,哈佛、牛津、剑桥等等大学也不缺可以比肩韦伯的大师,而且数量更多!难道是作者特别推崇韦伯,所以夹带“私货”?

释惑

直到看到第三小节《海德堡:一所“很好”的德国大学》。

“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我一直将海德堡大学视为德国最好的大学,比如德国的”哈佛“,或者德国的”清华“之类。当我向海德堡有教授们问及这一点时,教授们要么一脸惶恐,要么哈哈大笑。”“不不不,谢谢你这么说,但我们只是很好的大学,不是最好的。”

“德国人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每所大学固然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并无优劣之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与美国大学体系不同,你没法拿哈佛、耶鲁与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大学相比。在我们看来,不公平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犯。”

“德国没有大学入学考试,一般说,学生只要通过中学会考,就可以申请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与英美系的名校相比,海德堡大学不会得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但它得到的是参差百态的学生,有聪明的,也有平庸的,但参差才是真实的社会形态。”

读到这里,内心的疑惑瞬间解开,作者想表达是德国教育的这种“去中心化”。美国只有一所哈佛,而德国的每一所大学都是“海德堡”!

感动

作为一个被教育“内卷”深深裹胁的家长,读到这一章时,瞬间眼睛有些发热;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学生,看到这里时,抑制不住内心情绪的翻涌。

作者为什么要写海德堡?因为它所提倡并践行的思辨精神!

当我在看前几章时,无意识地已经认同了那个观点“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聪明的学生、最好的学习环境、最优秀的教师、最杰出的成就。可当我看到海德堡时,我忍不住要发出这样的质疑:那些不够聪明的学生就应该被忽视吗?那些生来就因穷困而无法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应该被放弃吗?

海德堡给了我们启发,德国的教育体系给了我们启示。1855年,一位美国观察家曾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的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付出了如此多的思考和艰辛,没有一个民族从大学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如此大的益处,也没有一个地方能使它们在国民的生活中扮演如何重要的角色。”

当下,我们正在进行教育转型,出于思维惯性和对无知事物的天然恐惧,有不少的人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是惶恐的,其实大可不必。从目前的新政策和众多评论来看,我们正在走向的就是中国化的类似德国教育之路,虽然这条路我们依然是“摸着石头在过河”,但方向是明确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一个人的自我提升,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在于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是否能长久存在于你的内心。无论你是否上过大学,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能“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你就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最后感谢《三联生活周刊》的老师们编辑出版此书,坚持着在课堂之外的良好教育,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