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运营研究社写起,简单却难实现的方法论
每天进步一点点。
再忙也要空出一段时间写些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头脑进步迭代一些。
我很害怕的是把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做了好几年,而没有任何的成长。
好了步入今天的写作主题,从运营研究社的发展能学到什么。
首先运营研究社是谁,它是成立于1516年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小贤原来是小红书的核心团队成员,后来逐步通过写运营方面的文章慢慢的成为独立IP,而且有出过一本书《跟小贤学运营》,可以说是国内运营圈的元老了。出来创业后创建了运营研究社,slogan是不让运营人孤寂地生长。旗下有各种运营成长方向的课程和社群,旨在帮助运营工作者更好的适应运营工作。
今年新年伊始运营技能地图2.0就疯狂的刷屏,就出自运营研究社之手。
而去年运营研究社也拿到了数千万的投资,可以说在运营教育领域比较成功的公司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运营研究社做到这一切呢?
从他们的文章里能够发现端倪。
一、快钱VS慢钱
我们都知道,内容创作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我们创作内容最终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盈利。于是这就衍生出两种常见的赚钱模式,赚快钱和赚慢钱。
什么是赚快钱?
就是赚平台的广告收入以及补贴。
利用平台机制,快速批量化制作用户喜好的内容,然后获得大量曝光从而得到广告收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4035/9fadd160ab82c38f.png)
这样做短期内能够获得大量利益,但是这样的红利是有限的,可能就持续2-3年红利消失广告收益就会大幅度的缩水。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另一种运营思维,就是建立用户池,提升用户的商业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4035/7161ced3d2a4ad7f.png)
在这里,我们不在意具体的流量数据,而是聚焦在每个数字背后的人身上。通过精细化运营,让我们已有用户产生更多复购,购买更多客单价高的商品,形成口碑传播。
二、内容质量
写作之前思考一件事: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自己能够持续生产用户需要的内容吗?
为此小贤提出了写作上的3大要求:
1、生产能够穿越时间的内容
我写的内容1年后还有价值吗?2年后呢?3年后呢?
这就需要写作前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写出来的文章必须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不是盲目追热点,可能这阵子风过去,这篇跟风文就完全不会再打开,尽量避免。
2、拥有内容生产的技能
就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技能总结成具体的方法论,这样可以具体落地执行,可复制
3、增量内容的创造力
能够纯原创的写作,深入调研写出的干货一定是含金量超级高的。
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实地采访、调研、分析、写作,只有这样严格按照这样的写作方式才能够达到目标。
最后总结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过去通过文章赚取广告收益的方法切换成用户思维,重点维护属于自己的用户群。做精细化运营。
持续生产优质的内容,写作前思考这篇文章在1年后还有价值嘛,2年后还有价值吗?3年后还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