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极土木的智化寺
熟悉明代历史都知道明代宦官集团多次崛起,里面不乏名人。除了郑和这种少数正面人物,大都是让人爱不起来的反面教材,王振就是其中一个。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在参观于谦祠的时候,看着土木堡之变为明朝带来的巨大变化,对王振愤恨不已的同时对英宗也多有不解。但了解了王振一路走来的历史,就能对英宗的信任窥视一二。王振虽为太监,但其原本已是举人,自阉入宫(是不是魏忠贤的榜样?),善察人意,在英宗为太子时就服侍左右,被称为王伴伴。英宗即位后,王振荣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话说这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有权势的职位,被称为“内相”,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权势极大。在限制王振权势的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后,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不仅如此,面对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回撤途中又为了面子邀请英宗回老家,以致耽误行程,大军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围困,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英宗护卫锤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07040/ab9fd03f6c677398.jpg)
智化寺为王振家庙,是他权势滔天的直接证明。去的时候恰好遇上志愿讲解,就凑上前去深入了解。在讲解词中多次提到“穷极土木”,也给出了很多细节进行佐证。比如说钟鼓楼之间的左侧的驮石碑的赑屃尾部被镂空处理,因石碑及赑屃自重极大,镂空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底部石料就废了,因此大多数赑屃的尾部与身体融为一体。而这里的镂空则说明工匠技艺之精湛,主人要求之高。
一般寺院里只有一个藏经阁,但智化寺有两个,一个是藏殿的转轮藏,一个是如来殿的藏经橱,都是在抽屉上书写千字文用于检索。如来殿的藏经橱比较常见,特别是转轮藏。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转轮藏的大小与藏殿明显不相称,原因是智化寺从设计到完工用时极短,而转轮藏则是在房屋未建之时已定制,待两者相合之时才发现大小并不匹配,但丝毫不影响其奢华精致。
转轮藏的须弥座从下到上有8层雕刻精美的纹饰,每面经橱置9排5列抽屉存放大藏经,每个抽屉表面刻有佛龛,佛龛内浮雕一尊释迦像。顶部的多重莲花宝座上,端坐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也就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经讲解着重提醒,看到转轮藏上方藻井,精美绝伦,因位置特殊才得以保存。而万佛阁和智化殿的藻井就没有这份幸运,他们同样壮观,称得上巧夺天工,是中国藻井装饰的极致精品。遗憾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被寺僧盗卖,目前分别存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和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07040/c4299f31e36134bd.jpg)
值得一提的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京音乐,也是博物馆通票中的重磅推荐。智华寺一天两次免费为游客免费表演,自然吸引大批游客。当我们在临近开演时走向指定大殿,门口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更别提殿内。涓涓成了两难,抱起来压根坚持不久也并不舒服,放下来视野里全是腿。心生一计,让她自己穿行至最前方和孩子们站在一起,同时也影响不了后排人。这个技能在日后证实涓涓已掌握精髓。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07040/71314189729429ec.jpg)
京音乐是六个人组成的乐队,队长介绍了他们所用的五种乐器,并着重讲解了京音乐的历史。等音乐响起时,各排的手机都举得高高,有像我一样想拍张照片的,也不乏一直举着手机全程录像的。拍完照片静静听着轻易让人穿越的旋律,想象着几百年前王振将这只能在宫中演奏的音乐扯进自己府邸的骄傲,不,也许他早已习惯。
现如今智化寺改制为文博馆,里面的彩绘、木雕及佛文化作为文物、艺术被更多的人欣赏、学习和拓展眼界。智化门前的石碑见证着王振的鼎盛、衰败和灭亡。
阿淼写于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