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绥德
绥德地处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位于陕北两条母亲河无定河、大理河的交汇之地,隔黄河与山西吕梁相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美誉。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绥德城池蜿蜒于疏属山、嵯峨山、雕阴山等山峁之间。史志记载,绥德“山势由南而北,水流则由北而南”,因此整座城“山绕孤城水绕山,洞门开傍两溪湾”。绥德县历史文化悠久,“绥民以德”更是本县的精神灵魂,一辈辈、一代代一直传承着“以绥为系,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
历史上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区和359旅司令部先后驻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绥德战斗生活,众多革命前辈先后在绥任职工作。民国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前,曾是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是革命老区、秧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和石雕之乡。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还有极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景观,郝家桥,革命历史博物馆,双水村更是远近闻名。一句名言“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首民歌《三十里铺》、一部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闻名中外。
陕北民歌的不朽之作《三十里铺》,是诞生于绥德民间的爱情歌曲,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传唱,成为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曲目之一。陕北广袤贫瘠,历来战火纷争不断,造就了陕北人极强的生存意识和生死相随的牺牲精神,民歌往往出奇大胆,动人心弦。以信天游为主要代表的陕北民歌,不受格律束缚,随时随地即兴而唱,曲风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凄然悲壮、无限拖长的高音如沙漠一般辽阔,大起大落、沉郁顿挫的旋律如陕北高原的万千褶皱。千百年的流传中,山、沟、草、沙、骡子、脚夫等黄土高原常见的人、物、事,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符号,其中绥德民歌颇具代表性。拦羊嗓子回牛声,野调哼出天籁音。绥德民歌多是群众在耕地、赶路、放牧等各种生活场景里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歌词创作多用赋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直抒胸臆,还常用大量古老而又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叠字、重词如毛眼眼、俊脸脸、白牙牙、巧手手、蓝格英英、红格艳艳、白格生生、绿格争争等,与曲调结合后,更显动听、俏丽、情浓意切。陕北民歌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许正是《诗经》的延续。
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石狮随处可见,巳成为当地一种符号。在绥德有千狮桥,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永乐大道石版画,天下第一狮等石雕。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同时也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它凝结着绥德男人的直率、淳朴、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大胆随意的想法以及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雕刻出了绥德男人的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石魂广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雕建筑,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门户。在陕西绥德县城石魂广场内,有一对巨型石雕狮,两座石狮高达19.5米,直径11米,看上去气势磅礴。这对石雕狮是近年来陕北最大石雕作品,仅狮子口就能容纳十多个人。石狮子高大威猛,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狮”。绥德石狮,以当地石头为建造材料,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石狮阵容,体现了陕北绥德县独特的地域性和唯一性,以唐宋石狮风格为主。
绥德古城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使其声誉远播,摩崖石刻的题词者兼涉古今,既有古代帝王将相、官员,也有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以及作家、书法家、艺术家和各界名人。绥德“秦时明月汉时关”摩崖石刻景观以普通的石壁,加以巧妙利用后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作为文化景观供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