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修炼05

2023-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平999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第三种力量。

如果把原生家庭定义为第一种力量;学校、老师和知识(和学校有联系的一份力量)定义为第二种力量;那么在家庭和学校之外,任何一种能够改变和影响孩子的事情。它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个陌生人,也可能是你的一位邻居,可能是一次旅行,也可能是一次犯错,所有这些人、事、物,都可能成为潜移默化改变你孩子的一份力量,叫做第三种力量。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七岁的时候,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家长;到十一岁的时候,网络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完全超出了同学、朋友、学校、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家庭、学校,也就是第一、第二种力量会越来越弱,我们需要更强大的第三种力量,就是和孩子的兴趣、愿望在一起的那种力量。

黄教授列举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述了第三种力量为孩子带来的改变。

01 延伸家庭

黄教授在纽约时,孩子刚上小学,接到学校老师的一个电话,老师说:“你没有为其他小朋友安排课后的玩伴时间。”

黄教授觉得很纳闷:每一次放学之后,都有同学来邀请我她的孩子跟他们去玩,有的时候去别人的家里,有的时候在外边的游乐场里玩,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去请别的孩子来玩呢?

结果老师跟她解释说:“别人邀请你的孩子,你的孩子跟他的父母在玩,可是你没有邀请别的孩子,那么别的孩子就失去了和你玩的机会。”

原来老师安排这样的时间,其实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和同学的家长相处的机会,也就是孩子要学习和父母之外的成人打交道。

这个时候,黄教授的闺蜜卡罗尔一家,正好从香港搬回到纽约,她的小儿子和黄教授的大儿子差了两岁。黄教授说:“这个星期你把奥斯汀借给我,我带他和我大儿子玩,下一周我把大儿子交给你,你带他玩。”这个就有点像中国的“易子而教”了。

时间过了几个月,黄教授发现大儿子身上有了很多的改变。

首先,他学会了和别的大人打交道,比如他口渴了、他要上厕所、他饿了,很多这些小事情,以前他都不敢去跟别人说,都会跑回来跟我说:“妈妈我饿了,你去跟老师说。”“你去跟某某人说,我要吃饭。”现在他会找到别人的父母说:“对不起,我口渴了,请给我倒一杯水,好吗?”他学会了表达。

他学会了自律。因为在自己家里孩子都很随便,可是到别人家里过一晚上,他表现得很好。因为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他要把最好的一面给别人看。

很多年之后,黄教授的大儿子写了一篇小作文,他说:“在我的人生当中,教会我第一次说‘谢谢’的是卡罗尔。我们两个有一个暗号,就是把‘谢谢’称为‘魔法句子’。”卡罗尔教他说:“你只要说谢谢,一切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你想要别人帮你,别人就会帮你。”

在延伸家庭里,孩子学会了和别的成人打交道,学会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出来,还学会了说神奇的那个字眼——“谢谢”。

02 隔代思维

黄教授在纽约有一位好朋友娜,她在七八十年代来到中国教英文,在北京认识了黄教授的先生,成为忘年交,等到黄教授儿子出生并懂事后,娜奶奶和孩子之间发展了出一段隔代的友情。

娜奶奶年轻时候,是纽约一所公立中学的老师,后来成为校长。她每个周三的下午,都会带着一本绘本来到黄教授家,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讲故事。

周末,娜奶奶还会带孩子在纽约城里游荡,去看话剧,去参观博物馆,去看演出。她和黄教授儿子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很多年之后,在报考高中的文书里,有这么一道题,让黄教授儿子写“谁是你最尊敬的人”。结果不出意料,他选了娜奶奶。

他说:“娜奶奶在我的脑中,描绘出了一个很大的世界。”后来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娜奶奶老了,她开始患上失忆症,黄教授的儿子每周都会去看望她,为她拿药,陪她出去吃饭。

养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家长不要放弃或忽略在我们周边任何一位爱我们孩子的人,家长要舍得放手。就像娜奶奶那样,她把一个很大的世界,带到一个小小的孩子面前。她给到孩子的,可能正是做父母无法给到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为孩子打开更大的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03 节日启示

一个节日,可以把感恩的品质带给孩子。

那一年黄教授的儿子还在幼儿园,情人节到了,大家要庆祝情人节,儿子孩子回家跟妈妈说:“妈妈,我们要准备一下。”黄教授当时想,情人节是大人的事,跟孩子你有什么关系,所以黄教授什么也没做。

那天放学后,儿子回到家,急急忙忙找到妈妈,扔给妈妈一大包礼物。妈妈打开一看,里边有卡片、有相片,还有一块红色的饼干做的吊坠,那饼干吊坠还用了一根红丝线串起来。这一包礼物,黄教授一直保留到今天,每一次看它们,黄教授都感到惭愧,因为这些礼物一看就不是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能做的,而是好几个家庭的父母,陪着孩子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为什么情人节学校要让孩子做这么一件事,互相送礼物?其实他们就是在教孩子感恩的品质,就是要孩子关爱他人,朋友之间也可以表达情意。

家长要舍得花这个时间和耐心陪着孩子,把这个很难教的品质,身体力行地跟孩子们一起表达出来,一起带给彼此。

生活处处是课堂,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孵化出改变孩子的机会、改变家长的机会。教品质、提素养,不是靠家长老师说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靠家长言传身教,通过真正的一件件小事,传递一个个好的品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