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征文云南印象摄影•M

云南行记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794人  紫轩听雪
泸沽湖

前言:或许是先祖徐霞客留下的基因遗传,我的血脉中暗藏了一股不安于现状的躁动,和对远方莫名的向往,于是就有了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出发去云南,也许并不是一次临时的决定。早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课文里就有关于香格里拉的传说。或许那时候的云南就在我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十年之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当我低头穿梭于钢铁与玻璃的城市森林之时,那树上的花香隔着遥远的时空飘来,清晰而又缥缈地撞击在我的鼻翼上。

临近五一的时候,假期终于安排妥当,飞机经过福州中转,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达到昆明。前来接车的师傅是湖北老乡,相见之后的乡音格外亲切。经过四年的打拼,他与自己的儿子,还有新出生的孙子终于在昆明安家。一路上他不停地比较着两座城市之间的差别,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昆明是一个无比适合养老的城市。然而我正值青春年华,所以我只能匆匆一瞥她的妩媚。

在旅游公司签好合同之后,便同一道前来云南旅游的游客前往不远处的火车站。游客二人一个来自洛阳,一个来自山西,天南海北来此相聚。洛阳的游客大大低估了昆明的热情,只在昆明闲逛了半日,锃光瓦亮的头上和胳膊上就被好客的阳光戳上了一层通红的印记。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我说道,云南虽然没有东部地区的雾霾和污染,但是洁净的蓝天和白云却让紫外线轻易穿透,不得不防。于是我赶紧去买了防晒霜。

昆明火车站就在旅游公司五百米的地方,仍旧是几十年前的模样,像一个默默留守在村庄里的老人,见证着昆明这座城市的崛起与繁华。我们在火车站旁边的老字号米粉店里吃了一顿正宗的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

郭沫若称过桥米线是“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与美丽的山茶花一样,云南人给不同档次的过桥米线起了一些雅致的名字。我吃的这一档标价25元,名为“十八学士”,店家先端上了琳琅满目的配菜佐料,然后捧上一个大海碗,海碗里是热气腾腾的汤汁。洛阳旅客以一个老饕客的身份向我展示了一番地道的吃法,先将蚯蚓粗细的米线倒入汤中搅拌,然后倒入千张、海带、鹌鹑蛋等一系列的配菜作料。等最后一道配菜倒入碗中,米线也就被热汤烫熟了。

吃好晚饭我们三人便一道上了火车,没想到来云南的第一个晚上竟然是在火车上渡过。从昆明出发经过大理到丽江,一共就三个站台的火车竟然要走一整个夜晚。在我惊讶于这趟火车的慢速之时,我的目光又被他的外形所吸引。这趟列车明显比一般的火车要高出一截,外层绘满富有云南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和表示欢迎的东巴文字。更多的人则是放慢了脚步,三五成群地站在列车下合影留恋。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双层火车,每层皆有上下两个铺位。听下铺的游客说,车上还有一间酒吧和许多贵宾包厢,唱歌打牌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让鲜少乘坐火车卧铺的我耳目一新。然而第二天早晨到达丽江,为了保持精力,我并没有同洛阳和山西的游客一道去酒吧喝酒。现在回想起来,心底未免还是留有一点遗憾的。

玉龙雪山

第一站——拉市海和玉龙雪山

火车到达丽江之后,前来接团的导游用两辆SUV将一行八个人载至拉市海。“拉市海”是古纳西语译名,是一个巨大的湿地公园,有湖泊、湿地和马场。导游上午安排的行程是骑马。导游是边防部队退伍的军人,身上洋溢着军人独有的干练和阳光,一路上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纳西族的文化传统。纳西族未婚的姑娘,叫胖金妹,已婚的妇女叫阿勒邱,女子以黑为贵以胖为美。据导游讲解,这个称呼的由来源自丽江第十九世土司,木增老爷的妻子阿勒邱。

《木府风云》里的阿勒邱漂亮聪明,勇敢能干。但是现实里的阿勒邱,却是一个据说体重达到三百多斤的胖子,亲自披甲上马作战,其勇猛要远超过木增老爷。正是那个又黑又胖的阿勒邱,却成为整个纳西族中的圣女,于是胖金妹这样的审美观念便流传下来。至于纳西族的男子叫胖金哥,那是外族人穿凿附会而形成的称呼。

简单介绍了一下纳西族的文化习俗,轿车便到了拉市海旁边的马场。茶马古道乃是西南民族文化中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志,古时候促进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繁荣,到现代仍然恩泽后代。拉市海以骑马为生的马场有好几个,导游带领我们进的是第三马场。

马场的胖金哥先介绍了一下骑马路线,一个大圆形,不同的距离有不同的景点和收费标准。旅行社安排的是一条最短的路线,半个小时便已结束。经过一番商量之后,一行八个人各自加了一百块,选择了历时一个小时的中档路线。

拉市海所有马场里的马都是滇马,又称矮脚马,顾名思义就是那种个头十分矮小的马匹,与中原地区的驴大致相似。骑在马背上不用控制缰绳,领头的胖金哥会打着拍子驱赶马匹前行。或许是为了让游客真正体验一番古代茶马古道马帮行走四方的艰辛,现代的茶马古道虽然铺了水泥,却只有一丈宽,只容一匹马经过。林间水泥小道也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左右两个凹坑交替延伸,滇马就踩着这样的凹坑一步步前行。但即使是这样的小道,滇马也是不愿意走的,经常信马由缰地走到水泥小道两侧的土沟里。

茶马古道上的景点实在是因陋就简,不值一提。几个供马饮水的水潭或是乡村果林,冠上一个美丽的名字,编制出一个动人缠绵的故事传说,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沿途无人清理的马粪更是臭气熏天,大大影响了游客骑马的兴致。

行程结束后,每个人至少洗了三遍手,才稍稍去除了一些臭味。下马后一行人集中在一座茶庄内,茶室里的胖金妹热情地为每个人泡上了一杯热茶。云南茶叶品种众多,不仅仅只有普洱茶。胖金妹听我们喝过普洱,便另泡了雪茶和滇红。茶喝三道,礼仪周到,然后就做起生意来。

体验了一番茶马古道,接下来便是划船。拉市海这个地名的由来,便是因为这里有一片广袤无边的湖泊。湖泊周边散落着众多皮划艇,两人一艘,也有能坐十余人的铁皮船,我们一行八人正好是偶数,于是都选了皮划艇。拉市海的水不见得很深,成片生长的水草触手可及。湖中心停泊着许多固定船只,上面飘着烤鱼的香味和手鼓的节拍,吸引着游客纷纷前往。但是这个季节多风,船只从湖中心返程时,便需要耗费好大一番力气才能靠岸。

在拉市海吃过午饭,导游接着开车将我们载至玉龙雪山。许多人可能没有听过拉市海,但一定听说过玉龙雪山,这已经成为云南旅游最著名的一个标签之一。或许从景色来看,梅里雪山要更美一些,但是论名气,还是玉龙雪山排在第一位。

玉龙雪山海拔超过四千米,氧气瓶必不可少。但是我们这一次却是被旅行社大大地忽悠了一次,据导游说这段时间大索道被关闭,只能走小索道,最高只到达了半山腰的云杉坪。因此只能远远地欣赏一下巍峨山顶上的积雪,好似一张单薄的剪纸。

玉龙雪山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玉龙第三国”的传说,那是纳西族人世代景仰的圣地。在东巴经中曾写到:这是一个白云缭绕的山国,这儿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云杉坪又名锦绣谷,纳西语称“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相传这里是纳西族神话传说中“玉龙第三国”的男女青年殉情处。远处雪山高耸入云,宛如玉屏,周围杉树郁郁葱葱,衬托得这块没有一棵树木生长的草地景色如画。

玉龙雪山大失所望,下午的蓝月谷却是美不胜收。蓝月谷前身为白水河,乃是玉龙雪山的冰雪融化流淌而成。在我一生之中所见过的水流,也只有西藏的那三错湖泊可与之媲美。绿水倒映着青山雪岭,好似一弯碧绿的月亮镶嵌在玉龙雪山脚下。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享誉世界,这条河流与书中的蓝月山谷几乎一模一样,由此得名。

从蓝月谷离开玉龙雪山,道路两旁都是远去的松柏和云杉,仿佛在原始森林里穿梭。下午三点左右,导游拉着我们去了玫瑰庄园。云南的特产里有一道美食叫鲜花饼,将风干的玫瑰花瓣揉入饼中,酥脆之中满口花香,令人回味无穷。而云南最大的玫瑰花产地,就是这处据说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玫瑰庄园了。

遗憾的是我们来早了,还没有到玫瑰花盛开的季节,庄园里只能瞧见一丛丛绿色的花枝,一个花骨朵也无。深处的大棚里倒是有许多培育的玫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却只是温室里的花朵,失去了那份自然的美感。据导游说庄园里养有五十多只孔雀,但等到我们找到孔雀园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倦鸟归林了,无缘一见。

晚上回到丽江的时候,导游又带着我们去了一趟中粮茶叶专卖店,品尝了一番正宗的普洱茶。自由活动的时候,几个人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不远处的丽江古城,那个据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以艳遇出名的纳西族古镇。

然而扑面而来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喧嚣,目不暇接的商铺通宵营业,鳞比栉次的酒吧夜夜笙歌。这种放纵的氛围与我实在格格不入,它的美丽大概也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名字。后来那个叫亚东的摩梭导游曾告诉我,丽江古城历经二十年商业开发,原住的纳西族人已经百不存一,那些琳琅满目的商铺全部都是汉族人在租赁经营,里面陈列着大量从浙江义乌和福建福州进来的假货。

蓝月谷 泸沽湖

第二站——泸沽湖

简单修整一夜后,旅行社的大巴车在早晨七点将我从四方茶城拉至泸沽湖。泸沽湖位于宁蒗彝族自治县,距离丽江古城有两百公里之遥,在丽江的东北与四川交界的角落。而香格里拉却在丽江的西北角,两边相距遥远,当初在规划路线的时候,旅行社告诉我,以我的行程时间,两条线路只能二选一。而我最终选择了泸沽湖,这大概是此次云南之行最大的收获。

泸沽湖畔居住着纳西族摩梭人,“摩”口音念“抹”第三声,意为“披着梭衣放牧的人”,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人口稀少因而不能称为族,只能称为摩梭人。由于摩梭人奇特的走婚习俗和母系氏族结构,这里又被称作“神秘的东方女儿国”,开发得较晚,风景民俗都保存的比较完整。从丽江到泸沽湖的车程在前几年至少需要八个小时,新线贯通之后,也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毛主席曾作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其实应该是“无限风光在远方”。路程越远的景点,意味着自然风光保留的越完整,也就意味着还没有被商业化的脚步完全占领,而这恰恰是我们这群从东方魔都不远万里前来旅行的目的之一。

去往泸沽湖的大巴车上,我认识了此次旅行的第二个导游,正宗的纳西族摩梭人亚东。亚东留着一头蓬松的长发,黝黑的皮肤配着浅浅的八字胡,狂野之中又饱含着岁月的沧桑。

亚东的普通话并不是十分标准,在介绍纳西族摩梭人的文化时,语气中既含有本民族的自豪感,又充斥着一股对汉人淡淡的抗拒。他为了体谅游客早起远程跋涉的辛苦,路上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但是他显然是个麦霸,经常话说一段,便语气一转说道,“接下来为大家带来一首《花楼恋歌》,希望大家喜欢!”那些知名的云南民歌,他基本都会唱,低沉暗哑的嗓音独自飘荡,没有任何伴奏,却充满了异域民族情调。

四个小时的车程中途只有两个景点,一个山路十八弯,就是一段盘山公路,据说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曾经在这里取景而闻名。另个一个则是金沙江口,但是桥上不能停车,只能匆匆一瞥。山谷两岸稀稀疏疏地生长着绿树,这个季节的树叶好似翡翠一般嫩绿。谷底即是颜色碧绿的金沙江,好似一条玉带静静流过,与中下游浑浊的河水大相径庭。

在中途的餐馆草草吃上一顿午餐,下午便到了泸沽湖。大巴车停在观景台旁的停车场里,买完票后穿过简陋的通道,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便到了观景台。从观景台上俯瞰泸沽湖,整座湖泊好似两颗心挨着,湖水清澈蔚蓝好似被雨洗过的晴空,近处松杉葱茏,天上白云皑皑,好似一块蓝宝石镶嵌在山峦小岛之间,如诗如画。正如那首诗云:凉月如眉梢上悬,山色空蒙水色寒。一枕暗香听橹声,梦里无痕到江南。寒鸟飞尽落秋思,暮里斜阳湖中泛。但愿空老林泉下,与尔同游是何年?

不一会大巴车沿着盘山公路下到湖边,停在情人滩前,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近泸沽湖。情人滩处杨柳依依,沙滩横陈,清澈见底的湖水由近及远,颜色也由透明变青继而逐渐变蓝。冰凉的湖水荡漾起阵阵微波,沙滩上却一丝白浪都不曾见着,迎面扑来的风中夹杂着淡淡的咸味和清凉,让人恍若置身于海边。

导游亚东在尼赛村安排好客栈住宿后,便带领我们来到湖边,由几个阿妈撑船划到湖中心的一个岛上。泸沽湖上的岛屿有好几个,我们去的那个却是完全不知名,荒草杂树,山石崎岖,好似是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荒岛。上面养有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野鸡,四周景色原本适宜摄影,但无奈风太大,突兀的岩石四周完全没有防护措施,也不好冒险。

划完船后便是旅行社安排的特色晚餐,其中又以猪膘肉最为有名。猪膘肉又称琵琶肉,与我们那里的腊肉有些相似,但是这里的人却是一整头猪掏去内脏,剔除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洒在腹腔内,再将猪进行缝合风干腌制。这里的猪膘肉放置时间非常之久,短则一两年,长的甚至八九年都不会变质。

日薄西山之后,钟表显示已经七八点了,这里的天色仍然明亮,但是篝火晚会照常进行。摩梭人一样能歌善舞,并且将他们平时劳作的动作姿势全部编进舞蹈,据说一共有七十二种舞蹈之多。最为流行的便是甲蹉舞,俗称打跳。一群村落里的男男女女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手拉手围成一圈。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袖口紧小外翻,腰系红花腰带,下穿宽脚长裤,绣着火焰图案,长筒皮靴,在地上踏出响亮的节拍。女子头上添加用牦牛尾做的假辫,尾上配有一大束彩丝线,挽成盘髻,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主,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随着舞步摇曳摆动,充满了摩梭人的民族特色。

摩梭人的篝火晚会大概就是汉人的相亲派对,姑娘若是有相中的对象,就会在跳舞的时候悄悄扣他的手心。等到夜深人静,会意的男子悄悄喂饱看门狗,爬上姑娘的花楼,天亮之前离去。若是两人关系确立,男子离去之前,会在枕头下面藏一把银梳子,这就是两人结婚的证件。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中,女不嫁男不娶,但同样是一夫一妻制,所生的后代由女方抚养,女方家里最重要的劳动力就是舅舅,因此虽然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社会,以生女孩为荣,但是总要生一个男孩作为舅舅。

摩梭人 泸沽湖

第三站——小落水村和四川草海

第二日清晨,大巴车载着我们去泸沽湖边观赏了一番日出景象,而后便直奔小落水村。小落水村是云南境内泸沽湖边的最后一个村寨,不同于已经商业化的大落水村,小落水村仍然保留着摩梭人自古以来的许多习俗和传统。

小落水村居住着纯正的摩梭人,很少与外族通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被称之为达巴教,信奉火神。达巴教与藏传佛教有一些共通之处,村落门口堆砌着与藏传佛教类似的佛塔,里面保存着喇嘛的一些生活用品,六面彩砖上刻着六字真言,旁边排列着转经筒。每家每户的老人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围绕佛塔和转经筒绕三圈,以作祈福。

摩梭人的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且是自家人亲手搭建而成,里面的每一根木梁,都凝结着一家人的心血。进屋之前首先要观察门槛,门槛越高代表着这家在村落里的地位越高。跨入门槛的时候先左脚后右脚,进门即可看见他们悬挂的喇嘛唐卡或画像。由于门槛较高,每个人跨入的时候都得弯腰,无形之中就向他们进行了朝拜。

进屋之后,即可看见两侧竖立着两根一抱多粗的梁柱,左边女柱右边男柱,用以举行成人礼。摩梭人是信奉火神的民族,因而家里正厅里必然筑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搭建铁架,可以煮水。火塘前方供奉着火神的雕版木像,家里的美味食品,均需先供奉火神食用,然后才由祖母分发。女柱边上建造着祖母居住的大床,祖母乃是一家之主,地位最高。祖母床铺下方的箱子里收藏着一个家庭的财产,统一由祖母进行支配。

祖母床的对面即是一道木门,平时紧闭。那是摩梭人的生死门,女人生孩子,或者老人去世,都在门后的那个房间里进行。摩梭人依然保持着自然分娩的传统,若是生下的孩子先天畸形,则会被遗弃在那个房间里。若是遇上难产,则需要家里的舅舅进去背着产妇颠簸。每个进出生死门的人,都需要在火塘前面走一圈,以消除邪气。

居住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到如今仍然保持着工分制管理,由村长进行记录,全村分为四个组,分别负责骑马、划船、烧烤和接待。每个家庭都需要出力,劳动成果按照工分计算,工分最多的家庭将获得村长的继任权。没有偷奸耍滑之人,也没有勾心斗角,家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好似理想中的乌托邦。

茶过三巡,风俗介绍完毕,接着便是推销村落里自制的银器。云南银矿丰富,各个少数民族均喜爱银器,手艺自然不错。摩梭人心目中的帅哥,并不是看他的长相,而是看他是否有一手出色的手艺。手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造房屋,雕刻家具的木工手艺;另一个就是打造银器的工艺。摩梭人的生活离不开银器,烧茶用银壶,没有银壶就在水里放一件银器进行烧煮。泸沽湖的水虽然纯净,但是矿物质过多,水质过硬,直接饮用很容易得结石。吃饭用银筷银碗,其中银碗的作用更大,还能用于治病。女子怀孕需要佩戴银腰带,男子爬花楼需要携带银腰刀和银梳子。有伴侣的女子出门头上戴着银梳子,其他人一看便知她已经“嫁人”了。

小落水村的位置十分独特,位于四川和云南的交界线上,环湖公路在此明显的被切为两半,石子路面是云南省,柏油路面则是四川省。体验过正宗的摩梭人风情之后,下一站便来到了位于四川一侧的草海和走婚桥。

草海位于泸沽湖东南面,常年泥沙淤积,水草茂盛,芦苇丛生,据说面积约有九千亩之大。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一眼望去,芦苇青黄一片,真是草的海洋。万里无云的天空无比蔚蓝,或许是阳光过于热烈,在草海里暂时没有看到栖息的水鸟和白鹅。

穿过密密麻麻的烧烤摊位,即可看见那座蜿蜒几里之长的木桥。走婚桥是泸沽湖上唯一的一座桥,乃是摩梭人男女约会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被络绎不绝的游人占据了,已经看不到热恋的摩梭情侣在此约会了。

四川草海 蝴蝶泉

第四站——蝴蝶泉和南诏风情岛

第四个夜晚,回到丽江渡过。五月四号早上,旅行社的大巴车将我们送至了大理。或许是由于《天龙八部》大理国的传说太过熟悉,以至于我常常将大理和云南两个概念混淆。去年看过电影《心花怒放》之后,黄渤演唱的那首《去大理》让人记忆尤深。或许是那个时候起,我的心中就萌发了对大理的向往。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的“风花雪月”是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在大理我见到了此行的第三个导游,他的中文名字叫飘飘。他是藏族与纳西族的后裔,留着一头披肩长发,风吹日晒的脸庞上仍残留着昨夜醉酒后的红晕。他的性格比较直爽,说话风趣幽默,以至于在插科打诨之中,让人猜不透他的真实年纪。

去往大理的途中,他先向我们介绍了一番下关风。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的山谷出口,下关风又被称为妖风。西南风经过山谷,由于苍山的阻挡,导致吹进去的风上蹿下跳,回旋跌宕。迎风前行时,帽子吹落在行人的前方,殊为怪异。

下关风介绍完,蝴蝶泉便到了。蝴蝶泉原来是苍山脚下的一座公园,徒步经过漫长的竹林小道,中央的一方水潭便是大名鼎鼎的蝴蝶泉。它是如此之小,一棵大树便将它完全笼罩。青碧的湖水倒映着绿树花草,就是不见蝴蝶。蝴蝶泉没有蝴蝶,是不是就像鱼香肉丝里没有鱼?我想在很久以前,这里大概是有蝴蝶的,只不过现在被人制成了标本,被挂在泉边蝴蝶博物馆中供游人欣赏。

游览蝴蝶泉的时间有限,匆匆一览之后,我们来到了洱海。自从滇池被污染后,景色秀丽的洱海便显得弥足珍贵。它虽然只是一个湖泊,却是如此巨大,面积足有256平方公里,以至于给整个大理都带来了足够湿润的空气和丰沛的水源。丽江的环境让人干燥上火,而大理却是如此温柔适宜,洱海之水功不可没。

洱海实在太大,即使是一个小时的骑行,也只走了小小的一段。然后来到轮渡码头,乘坐四层楼高的杜鹃号邮轮竖贯整个洱海,从南到北,一直开到最北边的南诏风情岛。三个小时的航程让初来乍到的游人无不吃惊,船舷上的海风吹得人眼睛流泪,还好船舱内有半个小时的“白族三道茶”表演可以供人消遣。

白族三道茶驰名中外,第一道为苦茶,第二道为甜茶,第三道则是回味茶,寓意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舞台上白族的金花辫子盘于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象征着“风花雪月”的含义。上穿红色右衽大襟衣,佩有银制“三须”,外加领褂和围腰,下穿花边裤,紧身束腰,衬托出姑娘们的婀娜身姿。曾有一位诗人专门为此作诗赞云: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阿鹏哥则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模样英俊潇洒。早年的电影《五朵金花》过于出名,以至于金花和阿鹏哥现在已成为白族独有的称谓。

三道茶歌舞表演了四五个场景,大致都源自于白族人的生活,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结婚的那个场景。大红绣衣下的金花双颊映红,眼角眉梢都是笑意。那首《弦子弹到你门前》也是白族人独有的民族歌曲,节奏欢快愉悦,让人听着心情也变得高兴起来。

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位于苍山洱海间,上有巨大的阿嵯耶观音像,背靠南诏行宫,侧边沙滩上有“海的女儿”铜雕。一对对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甚至于在本主广场上,还有一组人员正在忙着拍摄电影。可惜南诏风情岛的停留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根本无法在镜头前留下一个路人的角色。

匆匆游览之后,船只接着来到不远处的双廊镇。双廊镇上最出名的建筑,要数杨丽萍的那座月亮宫了。那个一生都活在美丽和精致中的女人,竟能在这寸土寸金的旅游景区里拥有一座如此奢华的豪宅,真是让人羡慕到无以复加。可惜月亮宫距离码头仍有一段距离,半个小时的观光时间让我来不及赶往月亮宫,只能在离开的时候拍上一张远景。

南诏风情岛 洱海日出

第五站——崇圣寺三塔

第五夜栖息在洱海边,算得上是此次云南之行最令人舒适的一个夜晚了。早上六点钟我准时从床上爬了起来,徒步来到距离酒店五百米处的湖边,独自一人拍摄洱海日出。

除了写作和旅行,摄影算得上是我的第三大爱好了。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无数摄影理论,不自己动手留下一张照片,怎对得起来过这一遭。风景照片中,我最爱的大概就是日出了。灰蓝色的天空倒映在深色的湖面上,正好有一个废弃的木制埠头作为前景,晨风习习,湖边的杨柳低垂,要是再来点朝霞那就完美了。

无奈这几日云南的天气过于优良,总是让我看见万里无云的晴空。灰蓝的天空逐渐变紫,继而远处的山峦镶上一道金边,初出的太阳好似出阁的闺秀,犹抱琵琶半遮面。从紫气东来到金光闪闪,也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是相比于其他还在床上的旅客,我的十五分钟却是物有所值。

午饭吃的是云南白族八大碗,丰盛而又美味。随后便是漫步大理古城的时间。虽说同样是一座商业化的古城,但相比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要美丽的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烜赫一时的大理都城羊苴咩城,现在已成为人们争相游玩的场所。

大理古城格局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以南门为起点,郭沫若留下“大理”两个标志性的大字。一路向北,街道两边遍地都是银器店和鲜花饼店。同样外观的银器一个店铺一个价格,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向北到达五华楼,据说这座古楼曾经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后来毁于战火,现在的五华楼乃是新建。过了五华楼,信马由缰的我甚至走到了一个学校门口。此时正值中午学生放学,蜂拥而出的学生身着靛蓝色的校服,看布料样式好似是本地扎染的工艺,三五成群地占据了周边巷陌里的小吃摊铺。

我特地品尝了一下此地盛名的雕梅和烧饵块。导游飘飘介绍,最正宗的雕梅要数杨记雕梅,最靠谱的银店乃是寸四银庄。酸甜的雕梅口味独特,但味道更好的却是烧饵块。这道美食俗名叫乳扇,配上芝麻酱和酸菜肉末,香脆美味,令人难忘。

逛完大理古城,买好了银器首饰之后,便到了此次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本是两个景点,距离过近而合二为一,现已成为大理旅游图册的封面景色。从东到西,三塔、崇圣寺和苍山的主峰正好三点一线排列。因此讲解员先带我们参观的是三塔。

三塔中的主塔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名叫千寻塔,中间大两端小,乃是典型的唐朝佛塔风格。佛塔高达十六层,历经千年不倒。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宝塔镇河妖,这则记载不禁让我想起了《仙剑奇侠传》中赵灵儿的母亲,为镇压水魔兽而化身石像。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镇着白娘子,这座千寻塔下莫非就镇压着林青儿?

后边南北两侧的小塔则是宋代建筑,八角石塔高有十层,周身塑砌莲花,外观纤细华丽。其中北塔在一次地震中被震得倾斜了几度,外观上一目了然。三塔的出名与佛教的兴盛分不开。大理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里的密宗一脉,全胜时期举国信佛,就如金庸《天龙八部》里描写的那样,连一国之主的皇帝都出家为僧。我不禁想起同样佛教兴盛的西藏,却发现佛教最先传入中原,却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越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反而发展的越是兴盛。最明显的证据便是宋朝时期,周围的辽国、西夏、吐蕃,均是信奉佛教的国家。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穿过三塔往西,即到了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巨大的观音铜像,男身女相,具有早期佛教里观音的特征。至于雨铜观音殿的名称由来,据说当时建造铜像时缺铜,天上突然下起铜雨,用以铸造观音佛像,却是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于是取名“雨铜观音”。

雨铜观音殿的后面即是庄严肃穆的崇圣寺。崇圣寺最早名为大理寺,乃是大理国的皇家寺庙,历代皇帝出家之地,元朝大理国灭亡之后,改名为崇圣寺,而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则称为“天龙寺”。

崇圣寺前修有大鹏金翅鸟广场,那尊鎏金的大鹏金翅鸟据说乃是按照千寻塔里的原物放大之后铸造。负责解说的阿鹏哥是本地人,特别喜欢讲解这一段历史典故。《天龙八部》中的段誉确有其人,本名段正严,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乃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也是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至于《六脉神剑》的武功,那就是金庸老爷子纯粹虚构了。

或许是赶着为下一批游客讲解,这位阿鹏哥将我们带到崇圣寺门口,便坐车回去了。他说在崇圣寺前南出口有一个放生池,可以拍到完美的三塔背影,可惜我们找了大半天,都没有找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游客赶到了车上,让我们与崇圣寺擦肩而过,不得不说又是一个遗憾。等到我们刚刚离去,这场大雨又突然停止了。飘飘告诉我们,这就是大理的天气,好似女人的脾气,连天气预报都捉摸不透。而我的此次云南之行,也在这场大雨的送别之中落下帷幕。

大理古城

后记:前几天路过一家书店,突然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旋律,那是宋冬野的《安河桥》。不由得想起来,之前不论是在丽江古城还是大理古城,随处可见的手鼓店里,播放的最多的就是这首歌了。“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低沉喑哑的歌声瞬间让我从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中惊醒,那些留在夏天里的美好记忆,如果不能诉诸于笔端,岂不会像青春一样消散?是以为记。

崇圣寺三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