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没能加入中国作协,谁赢了?
贾浅浅没能加入中国作协,谁赢了?
作者丨林 萧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篇题为《“贾浅浅”与“真深深”》的文章,对贾浅浅的“浅浅体”进行了评论。随后,中国作协发布2022年新会员名单与情况说明,称“名单公示后,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贾浅浅引发争议。中国作协书记处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研究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也就是说,红极一时的贾浅浅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加入中国作协。该消息一出,四方沸腾,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轮番头条推送。在一片熙熙攘攘中,自然少不了网友的“狂欢”。众多网友通过自媒体、跟帖留言或微信朋友圈争相“庆祝”,仿佛贾浅浅没能加入中国作协成了众人最乐意看到的结果。换言之,中国作协将贾浅浅“剔除”在名单之外,似乎成了广大网友的胜利。
贾浅浅的影响有多大?笔者一位从来不读诗歌的朋友,也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转发,称“浅浅体”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尽管中国作协2022年新会员名单公布后,贾浅浅本人通过媒体进行了辟谣,称网络盛传的“《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这三首诗歌,不是我本人所写,和我毫无关系。”即便抛开这三首诗,其他的诸如《郎朗》《我的娘》《她》《希望》《日记独白》等诗歌应为贾浅浅所作。2021年第1期《文学自由谈》杂志发表评论家唐小林的文章《贾浅浅爆火,突显诗坛乱象》,作者在文中对这些诗歌进行了例举,认为“贾浅浅与其说是在写诗,倒不如说是在以诗歌的名义大肆糟蹋和亵渎诗歌。其文字的污染性、传染性和破坏性,无疑是对当代诗歌罕见的荼毒。”
对于评论家的观点,我暂不予以评论。对于大众来说,文学作品具有教化功能,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多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让优秀作品成为更多人的精神食粮。说到底,低俗之作不仅涉嫌挑战公共道德底线,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得到遏制。
话说回来,贾浅浅辟谣也透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时代谣言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很多时候,网友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对某些谣言跟风转发,很容易让网络这一公共空间陷入信任危机。对于低俗之作,应该进行批评,但对于网络谣言,也应该坚决抵制。这不但考验网友的智慧,也考验相关部门的辟谣机制建设。
在我看来,纵观贾浅浅事件的来龙去脉,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一边是贾浅浅本人被网络“穷追猛打”,最终痛失即将到手的中国作协会员资格,一边是网友缺乏理性的“狂欢”,人云亦云、听风是雨,其中也不乏“吃瓜群众”的围观。从作家、诗人的角度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才是关键;从网民的角度看,如何保持客观、理性,拥有底线,文明上网,争做合格网民,应成为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林萧,青年作家、诗人、媒体人,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青年作家》《散文诗》等多家报刊,入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著有诗集《红尘之外》《朋友别哭》、长篇小说《苦夏》、评论集《评心而论》等,荣获2020年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二届雁翼诗歌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