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腊味
我的故乡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一个县城里,这里的人特别的爱吃腊肉。一年四季,无论你是哪个季节走进农户家里,他们都会用腊肉制作成各种美食款待你,让你尽情的享受腊肉的美味。
每年的腊月,就是乡亲们制作腊肉、腊肠的最佳时期。小时候我最喜欢腊月啦!那是因为我的爸爸是个屠夫,在腊月里乡亲们都喜欢找我的爸爸帮他们杀猪,于是,每年的腊月寨子里百分之八十的年猪都死在爸爸的手里。在腊月里,我们几个小孩只要听到有猪的叫声,就知道准是某一家又杀年猪了,我们就会闻声而去。看见几个大男生围着那头猪转,我的爸爸就是其中之一,你看他腰上系围裙,右手拿着一把磨得发光的烧猪刀,左手紧紧勒住困着猪嘴巴的绳子,其他七八个人帮他在后摁着猪的脚,爸爸用刀从猪的脖子处用力往里戳进去,就这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不一会儿的功夫猪就死了,大家七手八脚将猪身上的毛拔掉,我的爸爸沿着猪的肚脐竖着用斧头砍成两半,最后将它割成三四斤大小不一的小块,放在一个大盆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搓肉啦!搓肉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什么人搓的肉都那么好吃的。如果盐放少了,有可能在年后不久,这些肉就会变臭,甚至有些肉里面长出一包一包的小虫出来,那样就很可惜啦!如果是盐放多啦!做出来的腊肉就很咸,那样的肉也会影响到它的口感,所以这门活留给有经验的人来做的,而我的爸爸也是这门技术活中有经验的人之一,但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做的,他只是动嘴皮子,把方法交给主人家,由主人家自己去做。
搓肉的工作开始啦!主人根据我爸爸讲的方法制作起来。肉还是温热时,将盐均匀的洒在每一块肉上,并且用手搓一搓,有骨头的地方,那么就要放盐多一些。猪脚弄不好是最容易发臭的,所以父亲会在割肉时,将每一只猪脚里有骨头的地方,用他的另一把小小的尖刀沿着骨头戳几个洞,在搓肉时,主人就会在这些小洞里塞上很多的盐,这样那个猪脚就不会臭,只搓盐的肉,腌制出来就是原味;当然有的人家也会在搓了盐的肉上再搓一些花椒粉,那样腌制出来的都就带有花椒的香味了;有的把花椒粉和辣椒粉一起混合了以后搓在肉上,那样腌制出来的肉就是麻辣味。把所有的肉都一一搓好后,装在一个半截缸里发酵四五天再拿出来,用绳子一块一块的栓住挂在火炕上,以后每天就在火坑里烧点小火,有的人家用甘蔗皮和黄果皮来熏,有的用柏枝树的树枝烧火熏,20天左右腊肉就熏好了。之后的时间里,每天就都可以尝到美味可口的腊肉。
熏好的腊肉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它都不会变质,想吃的时候用火把皮烧糊,再用水洗干净。腊肉的吃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煮着吃,煮熟的腊肉表里一致,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风味独特。可以炒着吃,将肉切成薄皮,放在锅里用水煮20分钟,把肉捞出来,剩下的水倒掉,再将捞出来的肉倒进锅里翻炒几下,随着锅的温度渐渐上升,锅里的肉就发出滋滋滋的声音,肉里的油汁也渐渐从肉里往外钻,散发出的那香味会让你欲罢不能的深深吸一口,似乎想把全部的香味都吸进自己的身体里似的。等油出来差不多时,放上葱、姜、蒜,西红柿等拌炒几下,一盘道色香味俱全的腊肉片就做成了,这让从小就爱挑食的我也能吃上两碗饭。
腊肉除了可以单独炒吃外,还可以与蕨苔、莴笋、蒜苔、鱼腥草等等搭配着炒吃,所以一年四季都吃腊肉也不厌,在三月份里,满山片野的蕨苔长出来了,爸爸会在放牛上山回来时顺路采一把新鲜的蕨苔回来,用清洗干净后切成2至3厘米的小段,在锅中用小火煎一下腊肉 ,等腊肉出油 原本白色的油脂变得金黄 边缘卷起即可捞出,继续将油加热到6成热时 将葱蒜爆香,下青椒和蕨菜段翻炒几下之后加入煎好的腊肉倒入一起翻炒几下就出锅,这样一道味道清香开胃的蕨苔炒腊肉就成了,每当这时候我这个小馋猫就会忍不住先用筷子夹一口放在嘴里享受起来。
现在因在外工作,难得回故乡一次,每当想念故乡腊肉时,就会去餐馆里炒一盘腊肉边吃边回忆故乡腊肉的味道,但无论我换多少家餐馆的腊肉菜,总也偿不出故乡腊肉的味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