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2020-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北烟胧月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追风筝的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会选择沉默 ,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态度,所以我们都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保持沉默的理由就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也知道有些话是没办法说出来的。

沉默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无声的交流,而属于自己那种没办法与人言说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默默忍受。

每个人都有秘密,而保持沉默,是保守秘密的最好方式,让秘密烂在心底这是保持沉默的人处理事情的最好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别人内心藏着什么秘密,但猜测也无济于事,有些事只有说出来才知道。但当大多数人保持沉默之后,这些秘密就烂在了当事人的心里。其实,人们都想知道,这些秘密放心里难受,何不给自己的亲人说呢,这样有人倾听多好。

其实他们也想找人倾听,但很多人保持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

人与人之间其实很好沟通却也很难沟通,有些话一旦说出去所引发的后果往往无法预料,因此很多人选择用沉默来面对。因为这世上的人只有自己最可靠。

对于保持沉默这样的态度来说,著名作家王小波就给出了自己的答复。王小波写过一本书名字是《沉默的大多数》,在这本书中,王小波就有写他对沉默的理解。他写道“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把沉默比作疯人院,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王小波可以说对沉默二字的见解让人既佩服又为他的批判精神而喝彩。其实沉默就是疯人院,那些有话不能说的折磨和痛苦,足够让一些有良知,有美德的人被逼疯,终其一生都得不到救赎。

被沉默逼疯的不只是王小波,还有一些人也深有感触,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和王小波一样的作家,他就是世界名著《追风筝的人》的作者,美国的作家卡勒德·胡赛尼。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后来移民美国。在写出《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前,他热爱写作,但他更热爱他的国家阿富汗。即便阿富汗因战乱变得不再熟悉,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风筝,阿富汗的宗教信仰,以及阿富汗人的痛苦他亲身体会,备受折磨。

一、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却也是最坏的做法

国难当头,作为一个普通的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既为战乱恐慌,又为那些阿富汗的人悲悯,但他做不了什么,他只能明哲保身,移民美国来躲避战乱。

美国的生活虽好,但他总会备受内心的煎熬。这种有心没发使,想报效国家却无能为力的痛让他痛苦难耐。

他只有用写作来麻痹自己,用沉默来伪装自己,以此来让自己可以暂时的躲在小说的创作的世界里,来麻痹自己。或许只有在小说中,他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所以这种无法言说的痛都汇聚在文字里,才让《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诞生出来。

《追风筝的人》自出版后就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欢,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了畅销书,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心声也被很多人知道。

有人说《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和作者有相似的经历,是否这个人就是以他为原型,但卡勒德·胡赛尼否认了。事实到底如何或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但他的内心肯定在通过保持沉默来抗议着什么,又掩藏着什么。

在保持沉默的路上,卡勒德·胡赛尼持续了很多年,但他最终打破了这种沉默,可是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还有他的父亲以及哈桑和他的父亲,甚至哈桑的母亲,以及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汉,这些人却都和作者一样,都选择用沉默来掩盖悲伤和往事。

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选择了沉默,对于哈桑的身世,对于仆人哈里的背叛,对于哈桑母亲的伤害,这么多年他一直在默默地承受。这种沉默是在赎罪,可他却依然遭受着良心的谴责。

保持沉默或许对阿米尔的父亲来说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但却也是最坏的做法。他怕他的做法被人知道后,导致他的形象崩塌,他也怕哈桑和阿里会离他而去,更怕他的儿子不能原谅他的做法,所以他终其一生都选择用沉默来应对一切。

他以为这一生,他做错了事,用沉默来把这些事情牢牢锁在心里,不让孩子们知道。他以为他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仆人是对他好,却没有想到,因果循环,他做了事一生在默默偿还。可他的儿子却比他还要离谱。

可以说哈桑一生的命运悲惨都是他的亲身父亲还有他的朋友阿米尔造成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哈桑因阿米尔而快乐,却也因阿米尔而走向死亡。

沉默为阿米尔和他的父亲所造成的错误蒙上了遮羞布,却也让他们伤人伤己,一生得不到释怀和救赎。

或许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但却也是最坏的做法,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沉默背后谁又能知道是什么?

二、沉默是枷锁,套住的是自己,伤几伤人

阿米尔和他的父亲之间的选择是那么相似,他们同样做了错事在逃避,同样总沉默来掩饰真相,同样的为自己内心套上了枷锁,一生挣扎不开。

阿米尔喜欢哈桑为他做的一切,他对哈桑是真爱,但人性的自私,以及自身的优越感让他无法把哈桑当成一个人。

在阿米尔的心里,哈桑就像一个玩物,哄他开心,为他做任何事,心甘情愿的承受他带给他的开心和悲伤。

阿米尔就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男孩的做派。他不懂得尊重,学不会和别人相处,却又懦弱的不敢承担错误,他傲娇、任性、自私,但他身上唯一的好就是他还保持着人性的良知。

阿米尔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他以为他这样的做法会没人知道,他以为他踩在哈桑的尊严和人品之上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以为他把哈桑想方设法的赶走,并且为其安上偷盗的名声所有人都会讨厌他,但事实的真相揭开之后,阿米尔才知道。

原来所有的沉默,所有的默不作声,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想忘记就能忘记,也不是他想烂在心里就能没有痕迹。

做过的事情不会无形,失去的人也不会无声。

沉默不代表别人就不知道,有些事情只有说出去才能得到释怀。可惜这些阿米尔不会懂,所以这样的煎熬就是半生,直到他蹉跎半生,步入中年他才知道,他和阿米尔之间差的就是他爱的人是爸爸,而哈桑爱的只有阿米尔。

或许当哈桑笑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阿米尔是幸福的,他轻而易举,没有付出什么就得到了这样忠诚的爱。

人的劣根性恰恰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是最想要的,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哈桑用行动证明着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爱,而阿米尔却用沉默去逃避着这份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伤害那个爱他的人。

他的这种沉默对哈桑是一种伤害,对他自己更捂一捂自残,而沉默就像是枷锁,套住的是自己,伤几伤人。

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沉默如果持续久了,就会把人逼疯。这就像一个人就算再没脾气,如果你不断的去侮辱他,去践踏他的尊严,去摸他的逆鳞,他也会发疯。

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也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古语有言“龙之逆鳞,触之即死”这句话说的恰恰就是人性。

泥人都有三分性,更何况一个活着的人。

一个人沉默久了,总会想要发泄,要不然这种沉默就像酷刑,让人就如凌迟一般痛苦。沉默所造成的伤害不在身而在心,心如果痛,那才是真的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哈桑的父亲渴望得救,沉默太累,如果心得不到救赎和释怀,那藏在内心的痛会让他发疯。几十年如一日的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不让人知道,每时每刻,备受煎熬。

当哈桑的脸恭敬的看着他,当哈里忠诚的为他做事,当他的儿子肆无忌惮把哈桑当做玩物去玩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吧!或许他也在后悔,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做错的事情,终究要自己为其买单,并为之付出代价。

阿米尔的父亲为他的错付出了代价,他最后选择了把哈桑是他亲生儿子的事情带进了坟墓。这样的痛他一个人承受就行,他不想让他的儿子来为他的罪孽买单。

阿米尔的父亲的美好品德让《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有了人性的光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最终阿米尔的父亲选择了在沉默中死亡,他最终为把他的错带进了坟墓。

原来谁都会犯错,不同的是你有没有良心,有没有为你犯的错赎罪。

赎罪的人依然遭受着内心的谴责,久久不能释怀,而阿米尔犯了错,却迟迟不能勇敢的承认,并没有去选择付出行动去救赎自己,所以他的一生比他的父亲还要苦。

同是父子,同样犯错,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不同的赎罪方式。阿米尔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他不在选择用沉默来面对,沉默的那层遮羞布已经被人挑破,而他要为他的错选择了救赎,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对待沉默《追风筝的人》会让你看到,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数,而面对沉默,你又该如何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