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美人说运动&健身

舒适区有多可怕

2017-07-07  本文已影响74人  21a22686aa72

从3月开始我的2017年就变得忙碌起来。翻日记本的时候看见自己在年初写下的目标:2017一定要过的更有内涵。于是真像我自己写下的那样,2017年里我开了公众号、注册了简书、写了几十篇文字、看了十几本书、准备职称考试、最近还在健身房被教练“折磨”。

快到7月时,我开始变得焦急,因为有几个项目的deadline快要到了,所以不得不逼得我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安排几件事情,于身于心有些顾不过来,就连公众号的文字也由一天一更变成两天一更,因为除了工作和考试我还有小说的坑在填,虽然进程缓慢,但也在进行中。

上班忙下班也忙,没有了以往的悠闲,平日的消遣——刷剧和追星(我的爱好)的时间没有了,就连手机也沦落为睡前催眠的工具,消息只有闲下来才会集中回复。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天我就开始焦虑了:是我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了?是我的能力不足导致做事情太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原来那个有余的我到哪里去了?

反思了几天,期间工作生活还是一团乱,总之先完成任务再说也不管完成时自己的状态是否狼狈。然后我的教练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让我认识到了引起这次混乱的原因还是在于——从未迈出过舒适区,没有逼自己一回。

在很久之前的一篇文字中我提到过,由于种种原因我办了两张健身卡,一张离我工作的地方很近,下班就可以去健身。另一张不论离家还是工作的地方都有些距离,不太方便。图省事的我把路程不方便的健身卡一直放置着,几乎没有再去过。

到了今年五月份,我想起来这张被我遗忘的卡上还有十几节私教课程没上,如果健身卡过期我花大价钱买的私教课也就作废了,于是我联系了教练开始了非常辛苦的“补课”。如果说健身和学习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一定是“你舒服了就不会取得成绩,只有你感受到了痛苦再逼自己一把才会有进步的可能”这个绝对的“真理”了。

之前我去健身房,一直在自己感到舒服的范围内运动,即便有私教课程也会拉开战线一周安排一到两节,上了课、出了汗可是身体机能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次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在一周之内安排三至四节的课程(其实教练希望我天天去),而且每一次都是让人死去活来的训练项目,训练到想哭的节奏。可是几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的体力提高了很多,体形也好了很多。即便每一组的动作都让我崩溃,都是对我极限的挑战,但是我发现,当我完成了自己认为完成不了的动作后,那些原本看起来级别很高的训练似乎也变得容易一些了。

我的教练最喜欢让我“甩绳子”,可以锻炼全身肌肉。从最初只能双手甩,到后来两手交换甩,再到后来高频率甩我只用了四节课的时间。我很清楚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拿起绳子的时候,我对教练说“可以换个项目吗?这个我做不来。”教练回道:“甩吧,累的时候大声喊出来,大声骂我都行,先甩再说。”就这么甩了四节课,这根绳子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多么难以克服的“高山”了

我很感谢现在的教练,如果没有他的严格要求,我永远不知道走出舒适区的自己能达到哪个地步。

舒适区存在于生活工作中的各个角落。它是人下意识的反应,是人对于“省事”的追求。相信大家很多时候作出的决定都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舒服,就好比两种选择摆在眼前:A、要完成一些前期准备,做很多功课,收集很多资料,最后才能得出一个结果。B、在网上搜索一下已有的相关结果,稍作总结即可。AB两个选择得出的结论相差不是太多,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B,因为它省事。

可实际上,在完成选择A时做的那些准备工作,并不是白费功夫,它们会变成你的资本,变成知识储备,变成经验再下一次遇到相同状况时会自动蹦出来。多积累一次你的储备会加深一点,直到有一天可以与网络抗衡。这个过程有些像肌肉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增加负重对肌肉产生刺激才会有漂亮的线条诞生。比起那些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人来说,拥有漂亮的肌肉线条让你的身材绝对经得起考验。

这就是质的变化,其前提是量的积累。用最近很流行的观点来说就是——刻意练习,脱离舒适区,有针对性的练习。《刻意练习》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至今还未看完,但是其中所讲述的内容大致了解到了,再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发现有时候不是你做这件事做了一万小时就会收到成果。如果你在你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断重复已经很熟悉的步骤,那么你的训练永远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只有真正“拼了”,每次都比上一次超出自己能力范围那么一点点才会获取不断的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