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诗·散人散文随笔散文

“你不要去想小白兔!”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4人  云浅浅

今天上午,去岩同学所在的小学听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

主题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不大的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都是家长,可见,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教育。

主讲老师授课经验丰富,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引用丰富的案例。总体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老师首先提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受三大教育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比例:家庭64%,学校25%(说实话,之前真没有想到学校占的比例竟然只有这么少),社会11%。

其次,讲到父母——尤其是妈妈,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在这里,老师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方,“如果把孩子比喻成鱼的话,那么家庭就是鱼缸,家庭氛围就如同鱼缸里的水,只有水质好了,才能养好鱼。”

所以,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很重要。爸爸爱妈妈,妈妈有一个稳定、愉悦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孩子也就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接下来,老师提到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在“何为科学的教育之道”这一环节,老师提到一个概念——注意力的方向,并带着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小游戏。

她先让大家闭上眼睛,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引领大家冥想:“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开满了各种颜色漂亮的花儿,这时,远远地来了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正想着小白兔呢,老师突然说:“你不要去想小白兔!”

怎么可能不想呢?满脑子都是小白兔呀。

老师接着说:“你不要去想白兔那雪白柔软的毛。”

脑海中,小白兔本来只是白乎乎的一团,模糊不清,老师这么一讲,那白色的毛开始清晰起来,有了质感,仿佛还在随着清风拂动呢。

老师又说:“你不要去想小白兔那红通通的眼睛。”

小白兔开始有了眼睛,如同老师说的一样——红通通的。

老师又说:“你不要去想小白兔那可爱的长长的耳朵。”

脑袋里,浮现出小白兔那双竖立着的耳朵……

老师仿佛念经似地说:“你不要去想小白兔!不要去想小白兔!不要去想小白兔!……”

奇怪的是,那有着雪白的毛、红通通的眼睛、长长的耳朵的白兔就跟长在脑海中一样,怎么样也撵不出去了。

做完这个小互动,我深刻地领悟了老师所讲的道理:注意力是有方向的,孩子被家长关注的行为会持续。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说你“不要”如何如何时,他偏如何如何。

老师还谈到认可接纳、鼓励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这些育儿道理讲起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实践中,却很少有父母能做得较好。

为什么呢?

在我家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常买一些亲子教育的书来看,也积极地去实践书中的科学方法。

后来,比较忙了,在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方面,不像以前那般花精力了。

遇到事情忙乱,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把学过的那些科学育儿方法全扔到脑后,用吼和发脾气的方式对待孩子,事后,又觉得懊恼和后悔。

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与遗忘曲线有关。

我们看亲子教育书或者听家庭教育课的时候,感触虽然深刻,但仅在当时,维持的时间较短,若是不再巩固学习,就很容易忘记。

要想达到一个长期的、较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

放学时,我满面春风地迎接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呀,这是谁家女儿?看着这么乖巧啊!”她甜甜地笑了,跟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花儿似的。

我觉得,我有必要新增加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了,或者有意识地去听一些专业的家庭教育讲座。

为了孩子,我愿意持续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好的妈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