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壮大,文明教化

闫贵忠老师教育思想选

2020-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杰_a179

【志正书院】

        每一个孩子都能听、能看,听而后感之,看而后应之,有所感应必有所生有所动,感应之道全在于一心。

        活在不同的风气中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完全不一样,心中的感应自然完全不一样,生出来的心念和动向能一样吗?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有"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之言。

        治国如此,治家、育儿亦如此。

        孔子告诫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说的是我们在外面的环境。家里呢?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想过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吗?恐怕我们很少思考人生之正道与正法吧。

            ———闫贵忠


【志正书院】

        多巴胺是大脑皮层中可以让人体验到"快感"或"爽"的物质,这种感官层面的快乐是生命的浅层次快乐。

        各种娱乐型的小视屏、刺激的电游、八卦信息等让各年龄层的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就是这类东西背后的商业运营团队充分研究人的多巴胺效应而量身定制的。

        能让多巴胺效应达到三倍以上的是色情,十倍以上的是毒品。

        无节制地释放多巴胺,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成长,修身也好、克己也好,本质上都是成长,都是让多巴胺受到一定的制约。

          ———闫贵忠


【生命之道研修堂】

教育是什么?

闫贵忠

自有孩子那天起,我们就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上幼儿园了,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是刚开始呢?还是已经晚了呢?还是等到上小学才开始呢?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只是不同阶段学习、成长的环境,是形式上的环节,而不是教育本身。

孩子首先是一个生命,是一个生命状态有待于完善的生命。

在其生命状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就是顺着孩子成长的势头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教育所追求的是成长,成长的根本在孩子的心中。

天命之谓性。人性中本来就有学习的愿望、成长的种子,如:每个幼儿孩子都是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绘本、玩具及各种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这一点是每个正常孩子与生俱来、不需要再刻意要求的。我们只要顺着孩子这些天生的心愿作一些必要的环境创设,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顺其自然之事。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以生命为对象,以成长为追求,以完美的生命状态为方向,以修已利人为理念,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帮孩子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路,真正实现精神意义上的站起来与走下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