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事:<论语>枫解》:解透《论语》的内功心法
在《射雕英雄传》中,“铜尸”陈玄风带着“铁尸”梅超风偷了《九阴真经》的上卷逃出了桃花岛。可是捧着这么一本武林秘籍,却最终还是走火入魔,成了江湖中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风双煞”。
后来,在金国王府附近的山洞里,梅超风诓出了郭靖全真教内功心法后,却一通百通,武功大有精进,对《九阴真经》的领悟也更上一层楼。
《论语》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有时候就是一部《九阴真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本书上,我们想要理解吃透,并能正确运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有局限性。
这就显出了一本解读论语书籍的重要性了,就如一本武功心法,我们能从中看到先贤对论语的理解,也能获得对《论语》的运用,最终,让我们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而今,有这么一本书,不仅仅解读了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的“武林秘籍”,还顺带告诉你注意事项,防止走火入魔。
此书为《人间事:〈论语〉枫解》,作者许枫是一名独立学者,幼承庭训,接受《论语》启蒙,曾受饶总颐、汤一介、钱逊等先生的指点。 对《传习录》、《诗经》的研究均有深入研究。他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五大忌,不仅仅在于读《论语》,对任何书籍的学习都是如此。
莫要断章取义:“三省吾身”是不够的
对于曾子的“三省吾身”,孔子的“千乘之国”和如何打好基础的观点,单个解读就是如何学习,如何修身和如何治国理政。
作者给我的视角就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孔子对他门徒的要求可不单单是把学习搞好,把自身素质提高,最终目的还是能出师成为“执政的栋梁之材”。
这就是我们学习、修身的目的,如果就句论句,断章取义,一味地为学习而学习,为修身而修身,那只会落入思维的窠臼而无法自拔。
就如年轻时的王阳明,为了格物而去格竹子,格了七天,病倒了。后来在贵州龙场那三年里,他终于明白了格物的根本意思。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什么好格的,格物这件事,只需要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上下功夫就好了。
王阳明从“格竹”到“格万物”,就是跳出了自己的局限,目的明确了,格局一下子就大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历代读书人对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基本路径。
作者说,“抬头望天,低首躬行”,《论语》的这三部分都仅仅是“器”和“术”,而孔子想让弟子们追求的,是孔夫子心中的“道”,头顶上的“天”!
“道”才是夫子的良苦用心和我辈之人前行的方向!
不可脱离语境:温故知新不是你所认为的温故知新
很多歧义,很多误会,就是缘于此:脱离语境。
许枫老师或许对此句的解读仅是一家之言,但却也能发人深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一直以来作为关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论断:温习旧知识并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但是翻开原文,在这句话之前, 夫子还说了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这两句话有关系吗?作者认为当然有关系,在“为政”篇讲的可是为政之道啊!
把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对于政务,我们要看到它的现象,了解它的缘由,洞察它的处理方法,做到这样,还有谁能蒙蔽你?
回顾过往,并从中总结规律,推演出来未来的趋势,才是你们必须学会的思维模式。
是的,“可以为师矣”中的“师”并不是老师,而是效法,是思维模式!
我们已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碎片化信息、知识如过江之鲫,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
眼前的知识,是否就是它真是的面貌?
尤其是对于名著的阅读,我们往往只注重于解读而忽视自己的亲身阅读,就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对于这部名著中的很多人物、情节都是来自于影视剧和他人的解读,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原著?
即使摘取其中一段,有是否还是作者的本意?
脱离语境,就会因为审美能力的粗浅而引向不同的认知方向!
最终,如缘木求鱼,不得其法。
岂能食古不化:君子不要被“器”化
明朝人有部《西轩客谈》谈道:
前辈说作诗文记事虽多,亦恐不化,余意亦然。谓如人之善饮食者,肴蔌脯醢,酒茗果物,虽是食尽,须得其化,则清者为脂膏,人只见肥美而已;若是不化,少闲吐出,物物俱在,为父亦然。
这是“食古不化”的出处,《论语》两千多岁,有无数的读书人将这部经典倒背如流。但真正能把它和自己融合在一起的,又有几个?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拿着这本《论语》治理好天下呢?
获得肯定答案的,一定是那些吃透《论语》,悟透《论语》的人。
读书就得消化,只有消化了,才能“清者为脂膏,人只见肥美而已”,把有营养的物质吸收进去,人才能变得脂润健美。
人毕竟不是盛放物品的器物啊!
所以,“君子不器”,用在读书当中亦是如此!
避免不识根脚:读书需要追根溯源
文明在不断演变,很多的字义、语义也在随之不断变化。
现代人要通过古人的文字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就需要慎重了。
要不是有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话,我们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坐”字还有“因为”之意!
那在《论语》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情况?
许枫老师就从季康子的问政中找出根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我们一般翻译为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敬畏、忠诚,并相互勉励着走正道?
但在作者看来,“敬”而不是敬畏的意思,在古语中,敬是“苟”和反文旁,是以手执杖或鞭促之言行,端肃;而“忠”,则是令心不偏不移之意。所以作者将这句话解释为:统治民众,如何做到正行、正心、正风三法?
这样一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另一个角度了。
对于书,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当然也可以与时俱进,用现代的认知去理解古人的文字。但有时候追本溯源却是少不了的,追到根源是理解古人的本意,天马行空则是属于读者的心意。
拒绝因形害意:孔子的“三段论”
孔子在《论语》的为政篇就提过一个观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总结来说就是三个问题: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办?
凡事我们要看到它的现象,了解它的缘由,洞察它的处理方法。
这在我理解为是独属于孔子的“三段论”思维方式。
很快,许枫老师就在《论语》的里仁篇找到了应用场景。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运用“三段论”的思维方式,这三句话就变得不普通了:
“古时候的人害怕自己的行动能力赶不上言语,就不轻易宣之于口。为什么?因为守诺言的人比较少犯过失。怎么办?说话不妨迟缓一些,工作必须干脆利落一点。”
这样的理解,一个干巴巴的说教,就变成了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
但如果没有理解孔子在《论语》中的思维方式,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就会为了翻译而翻译,最终缺失了他最重要的意蕴。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要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才能深刻地领悟到他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结语:枫解《论语》,解的岂止是《论语》
《论语》博大精深,蕴含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许枫老师解读《论语》一方面是转述孔子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还是对思想的反刍和践行。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也是如此,否则就成了科普读物了。一本内功心法,源自于秘籍,但却可适用于任何武功,因为它是天下武功的底层逻辑。
此读书五忌就是就是读书的底层逻辑,《枫解》中的解读也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底层逻辑。只有掌握这些底层逻辑,才能畅行人间路,做好人间事!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