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谦留白心学谈写作哲思

疫料之why.6——瘟疫时期的建安风骨

2020-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周愚谦
托举希望的太阳,希望疫情早点过去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汉朝末年的那场瘟疫,建安七子中五人染病逝世。

建安,东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96年至220年。可建安时代,事与愿违,一切不安。

在疫情期间,我通过网络学习调研建安风骨的文章笔法,建安风骨,魏晋风度,名士风流,了解后我渐渐不安开始慌了,打翻这个时期的历史“酱油瓶”,一瞬间满目疮痍——

建安年间,群雄逐鹿,战争不断:官渡之战,曹操逆袭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营;汉中之战,刘备占据汉中。江山支离破碎,权力交接伴随着生生死死:吕布被杀,孙策遇刺,袁绍去世,刘禅出生,司马师、司马昭出生,周瑜病死,关羽被处斩……都发生在这短短二十五年间。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讨伐孙权,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营爆发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梁朝伟和金城武主演的电影版《赤壁》中有一幕就是曹军把瘟疫中死去的士兵尸体做成阴兵,放在木筏顺流而下,去感染刘孙联盟的阵营士兵。其实赤壁之战前,曹军之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患者,后来瘟疫难以控制,曹军之中死者大半。

而后建安二十二年(217),一场瘟疫来势汹汹,造成了更加惨烈的伤亡。汉灵帝时期户籍统计之时,尚且还有一千万户,而到了建安中期,全国仅剩下了三百万户。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在瘟疫和战争之中,史书之中寥寥几句,却是沙场万骨枯,十室九空的地狱景象。曹操面对这样的灾情,终于在建安二十三年(218)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但凡女子七十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的,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脚残疾却没有父母妻儿照顾的,都可以“廪食终身”;十二岁以下出身贫寒的幼儿“随口给贷”。然而曹操的赈灾手段对百姓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天灾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经济损失巨大,一方面战争依旧在进行,人们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之下继续为军队提供军粮。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给王朗写了一封信: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已经夺得王位的曹丕尚且如此悲戚,何况是在底层挣扎的平民百姓呢?一方面天灾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经济损失巨大,一方面战争依旧在进行,人们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之下继续为军队提供军粮。战争和瘟疫,交织成建安二十二年的人间地狱。

曹植的《说疫气》之中,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战争,让这场瘟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病毒随着军队的迁徙和难民的逃亡四处传播。常年的战乱百姓贫穷饥饿,更加经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建安二十二年爆发的瘟疫极有可能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鼠疫,它从军队之中开始蔓延,随着行军打仗的进程,这种病毒传播到民间,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由此可见,战争是加速瘟疫传播的元凶,天灾和人祸一同降临,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搜罗史料记载的情况,王粲也死在了这一年,王粲去世之时才41岁,王粲随曹操征吴,这一年曹营之中发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军队之中被感染,在回军途中突然去世。而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两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杀,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至此,建安七子,全部凋零。

建安,是势力割据、战乱不息的时代,亦是风起云涌、慷慨悲壮的时代。

这艰辛的世道,该以什么样的标识,镌入人心?

注定不凡的建安,从一片乱离之中跳脱出来,摘取了一个气度卓绝的词:“风骨”。

何为风?何为骨?

“风”指建安诗歌继承并发扬《诗经》及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立功业的积极进取精神。

“骨”指建安诗歌形式上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有力,清新自然,感情浓烈,风格悲凉慷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风骨”实际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三曹+七子+二蔡=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自《文心雕龙》标举之后,以其遒劲刚健、慷慨多气,备受后世推崇。“风骨”,从谈艺论文的用语,渐趋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审美范畴。在建安文学中,安徽亳州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建安诗歌:操古直悲凉,丕便娟婉约,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创作,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正始时政治险恶,作家苦闷,阮籍《咏怀》组诗,用比兴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汉末动乱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涂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王粲《从军诗》:“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陈琳《诗》:“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刘桢《赠从弟》其三:“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是个特点。

陈寿在史书《三国志》中曾如此评论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出生在一个复姓夏侯的家庭。父亲夏侯嵩投靠当权宦官曹腾做了养子,举家皆改姓为曹。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年袁绍诛杀宦官,曹操也参与其中,曾有清流大臣质问曹操:“阿瞒啊,你本是宦官养子之后,有什么资格参加我们这样高尚而伟大的行动?”

曹操徐徐道:“干君何事?”

四字道尽曹孟德心中苦味,纵有美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能如何?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风气有所好转。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爽朗的形象,这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

(二)“慷慨”一词的习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慷慨时激扬。”陈琳《诗》:“慷慨咏坟经。”吴质《思慕诗》:“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独不群”;《野田黄雀行》:“秦筝何慷慨”;《赠徐干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风”意象经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诗》:“临川多悲风。”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杂诗》:“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赠丁仪王粲》:“悲风鸣我侧”等。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一时间,建安文坛只剩下了曹家父子三人,诗文主流题材便是悼亡之诗。看到这样的人间惨剧,本来以政治谋士为一生所求的文人阶级,慢慢将关注点转向了哲学层面,他们探索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文学作品种种往往充满了人生无常的悲凉感。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诗人对人生的态度:

1、单纯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

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如曹操《龟虽寿》等诗。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

三、创作个性的高扬。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诗歌创作时,不肯效法同辈或前贤,而是努力展现独特风貌。

(一)风格上,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王粲刘桢:“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二)诗体运用上,曹操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燕歌行》2首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

(三)诗歌语言上,操、瑀、琳朴质,丕、粲等秀美;植文采风骨兼备。

四、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

“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具浓郁的悲剧色彩:操诗“悲凉”(钟嵘《诗品》),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

“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我这里列举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存诗情况

一、曹操。现存20诗馀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精神一脉相承。

(一)内容:

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如《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

2、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前者如《度关山》、《对酒》;后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艺术:

1、学汉乐府: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来写现实;《陌上桑》本写罗敷故事,操改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操用来抒发感慨。

2、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

3、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冯班“慷慨悲凉”(《钝吟杂录》);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诗人繁钦等,开创“建安文学”局面。

辽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凯旋。他特意走了一趟河北秦皇岛昌黎,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苍茫如幕。

面对辽阔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人们总会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写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杂陈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于曹操来说,观海天之辽阔,感宇宙之无极,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

难怪有人说,所谓“建安风骨”,孟德一人之风骨而已。

《秦皇怀古 愚谦》

烫一壶酒,执笔平宣迟泼墨,

三尺青峰,破开尘封的历史,

帝临碣石,镌刻千年的讯息。

人世向背,京韵声彻,三国梦远

山海雄关,谁家天下,江水不流

龙藏万里,九匡诸侯,虎视何雄

惜今败古,几人豪杰,几人乱臣

凶威虽赫,无过予心,惟曹孟德

二、曹丕。

(一)现存诗40首,分三类:

1、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诗》等,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丕诗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二)清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曹丕新变:

1、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抱负有关,曹却更努力于表达个人情感。他敏感多情“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 “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同代其他诗人的。

2、文人化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诸体具备。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75句,360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船山古诗评选》)。

(三)丕与邺下文人诗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备文人集团性质。

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而建魏,并采纳尚书陈群的意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虽不及父亲和弟弟,却也有着异于常人的风范。

据《世说新语》记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爱。

在他死后,曹丕大为悲伤,亲临灵堂,对身边大臣说:“王粲在时,喜欢听驴鸣,你们可以各学一声驴鸣,为他送行。”

一时间,灵堂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鸣,就连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七步成诗的曹植

曹丕和曹植兄弟俩,各自遗传了父亲一半的特质,曹丕狠辣有政治天赋,曹植禀赋中透着一股诗意,更受父亲的偏爱。可终究是曹丕夺了皇位,这时曹植是否能够保命,全在兄长一念之间。

《世说新语》中记载,曹丕夺得皇位后,曾让曹植七步中作诗,如果作不出,就要杀了他。曹植听了,当即便念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听罢曹植所作的诗,曹丕到底还是动了些许恻隐之心,放过了弟弟。

三、曹植

这是曹魏时期真正做学问的人,不吝赞美,独占天下文坛七斗才。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而南朝著名文学家对曹植的评价更为妙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一、曹植创作以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

(二)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4类:

1、是对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诗人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七哀诗》、《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

3、述志诗。用世黄初后诉诸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是代表作。

4、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诗中描绘的神仙境界明净、高洁,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游仙诗实际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兼父兄之长,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既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三、对后世影响:胡应鳞: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诗薮》)

四、植诗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艳;

(二)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

(三)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

曹丕作为魏太子的时候,著就了《典论·论文》,该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文中评价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的文风和得失,于是这七个人就有了“建安七子”的说法。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突出。

对于建安七子,大多数人对孔融比较熟悉,尤其是孔融让梨,以及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孔融在身系囹圄,即将被曹操杀害之时,写下《临终诗》,留下了名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二、王粲,今存诗23首。王粲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粲二十多岁时,曾与“医圣”张仲景有过交集。张仲景对王粲说:“你现在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不然等你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你就会死去。现在就服用五石汤,还是可挽救一下的。”可是王粲并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开始脱落,他也真的在眉毛开始脱落之后,半年就死去了。

(一)内容。

1、建安13年归曹操以前,作品或纪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七哀诗》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潜许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

2、归曹后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5首,主要写随操出征的感受,再现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操英明神武,表达追随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3、邺下与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诗》等,虽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诗题开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二)艺术:

1、粲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主要感情特征。谢灵运:“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

2、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愀怆之词”(《诗品》)为其主要特点,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

(三)地位:刘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刘桢,存诗20馀首。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被人称为神童。刘桢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与曹植齐名,后人将二人并称“曹刘”。但后来刘桢在曹丕席上平视曹丕之妻甄氏,被曹丕以不敬治罪。其诗如“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体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

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刘勰:“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

(一)内容:

1、赠答诗,一类是游乐。

最著名的是《赠人弟》3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对从弟赞美,也是自我写照。第二首最佳:“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迈凌厉,有“挺立自持”(陆时雍《诗镜总论》)、“高风跨俗”的气概。

2、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二)艺术:

1、风格“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更多表现个人的愤慨,充满慷慨磊落之气,风格俊逸而奇丽的。

2、《赠徐干》哀叹命运多舛,抒发愤懑不平;

3、《赠五官中郎将》4首,表现与曹丕的深厚友谊。

4、以气势取胜,显出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四、蔡琰。今存诗3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此诗540字,分三段,一段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及俘虏所受的虐待;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这两段以抒情为主,夹以叙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悲愤诗》受汉乐府叙事诗影响,可和《孔雀东南飞》比美,杜甫《北征》等诗受其影响。

五、陈琳和阮瑀。

(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托秦筑长城事,写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现实意义。以对话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悲凉,接近乐府民歌风格。

我们都知道一句成语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很少有人知道此语出自七子之一的陈琳之口。东汉末年之初,袁绍势力非常强大,为了号召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袁绍让陈琳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在檄文中,陈琳不仅历数曹操诸多罪状,还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然而袁曹之战的最终结果却是以曹操火烧袁绍的粮草仓库,打败了袁绍而告终。尔后曹操斥责陈琳:“你为袁绍写檄文,数落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陈琳回答:“我那时候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做,我也没有办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对此不再追究,这句成语也流传了下来。

(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遭后母虐待的情状,侧面反映汉末世风日下的现实,风格与乐府《孤儿行》接近。

阮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曹操统治时期,由于阮瑀多次辞官,因此曹操想要煞一煞他的傲气。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曹操故意把他安排进了乐队。曹操没想到阮瑀居然精通音律。阮瑀即兴抚弦而唱道:“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既歌颂了曹操的功绩,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愿为曹操效力。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六、徐干今存诗4首,都是五言诗。

(一)《室思诗》为拟思妇词,共分6章,描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文辞凄厉深婉,感情哀怨缠绵。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二句,尤为后人推重。

(二)《情诗》在情调与风格上也都与此诗相似。

(三)《答刘桢诗》表现与刘桢的友情,高简浑朴,反映建安人通脱真率的风貌。

刘伶,阮籍和嵇康

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风度的特点: 清淡,风神,放达,饮酒,服药,高隐。

1.清谈。不再限于现实政治,而重在精神情操。由于司马家无功掌权,篡位执政,聊政治话题则会相当敏感,当时人们把清谈奉为高雅之事,甚至还将清谈与仕途挂钩,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一次大型清谈集会中抒写的。魏晋风流,也有历代人抨击其扯淡误国,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但名士们挑战世俗的胆量确实超过历朝,这个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

2.风神,即风采神韵。对人物的品鉴,从政治实用角度发展到审美角度,“貌比潘安”典故由来。

3.放达。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4.饮酒、服药。服五石散,服后散热,不穿鞋,衣服宽大,飘逸、放浪形骸的样子。

5.高隐。

建安风骨的延续,魏晋风度,是真名士多爱清谈,多高隐放达,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

当时的上层名士很流行一种药品五石散,这原本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研制的驱寒药后来被何晏改进并推崇,竟成了名流们居家旅行、放空自己,提高灵感,服用五石散后会飘飘欲仙、燥热难耐,必须出门兜风,这就是“散步”一词的由来,而且据说五石散还能提高啪啪啪的能力,不过长期服用则会慢性中毒、精神恍惚,狂躁到看见苍蝇都要拔剑追赶。当时的人们没事就喝酒,其中喝得比较有名的当属竹林七贤经常在深山竹林包场劈酒,最厉害的是天天泡在酒罐子里的刘伶,出门还跟着个带铲子的仆人,随时等刘伶喝死后把他埋了。

“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资治通鉴》

有一次刘伶上班时候喝懵逼了,在办公室一丝不挂,同事来看他反而被指责。

“(刘伶)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古今笑》

而阮籍此人,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信奉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论述的,也雄心勃勃,想要有一番政治作为。在他的《咏怀八十五首》中有这样的句子:「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可以说在少年时期,儒家之道便是阮籍的信仰。

然而在正始时期,魏晋禅代,阮籍是倾心于曹魏皇室的,却被司马氏强迫做官。我对政治少有涉猎,所以要了解这段时期皇城中的争斗,还请自行百度之。

总之,几次三番做官下来,对现实的不满,使阮籍深感命运无常,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产生了本质上的怀疑。胸有愤懑,无处抒发,他曾经的信仰已经完全颠覆,转到以无为隐世为旨趣的道教上来。

正始十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可以说,阮籍后来在司马氏集团下为官,向来都是装疯卖傻。行为不羁,离经叛道,却拿捏好不去触犯司马昭的底线以保全性命,在此基础上尽量不去违背自己的“道”。

于是,日日醉酒,日日逃避。实在避不过去,趁着酒醉按司马所求作文,一气呵成不加雕琢,人人称好,他心中却不知有多么苦涩。

阮籍不像别人,即使千难万险,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道”。他的一生,永远在失望,永远在质疑,永远在推翻,因而也永远孤寂和痛苦。

竹林之游中的七个人,人人有自己的生活。山涛做官,王戎爱财,阮咸爱音乐,刘伶只爱喝酒,向秀性雅爱读书官也做得好,嵇康逍遥常常失踪半月不见人影。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即使是最为人所不齿的王戎,不也爱了一辈子的钱么?

而阮籍与其余六人却不同。

他于他们,其实是貌合神离。

一个人的信仰破碎,重建。是大悲哀啊。

苦闷为官的日子里,阮籍常常乘着马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没有路的崖边,放声大哭。

如此行车末路的悲哀,即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我揪心。

阮籍大概是羡慕嵇康的,公然作对统治阶级,虽然死得壮烈,但好歹落得个自在。然而他做不到,软弱是他最大的缺点,也是最令人心痛的缺点。

《晋书.嵇康传》记载: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的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折,流传最广的便是他所写的两封绝交书和广陵绝唱吧。竹林七贤中我最喜欢的是阮籍,所以对于嵇康大概会谈得比较浅薄。重点想谈谈阮籍。

如果不介意的话,这里先贴一些百度来的介绍。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在戏剧性的死亡之前,嵇康一直生活得比较平顺。平日里打打铁,喝喝酒,写写诗,进山访名士什么的。唯一的悲哀就是志趣不同而怀才不遇,然而嵇康也没什么政治抱负。

嵇康之死的重要推动力是钟会。

这个人对嵇康怀有一种爱恨交织的奇怪情感,想要得到嵇康的赏识,人家却对他不理不睬,最后只好由爱生恨。

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陷害嵇康,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广陵绝唱,三千太学生下跪,想必都知道。

世人为何推崇嵇康?除去他的真性情,在嵇康的一生中,我认为最动人却是他和山涛的友情。山涛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一辈子都想做官,嵇康却不齿官场。然而这样的两个人之间却存在着这样微妙动人的友情。

在司马集团的统治下,山涛举荐嵇康做官。嵇康却写信痛骂山涛,告诉全天下人:山涛之志已与我背离,如今我嵇叔夜再也不愿同他做朋友!

他是想保全山涛。

临终前在狱中,嵇康拉着八岁小儿嵇绍的手,放在山涛手中,说:绍儿,巨源在,汝不孤矣。

巨源在,汝不孤矣。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孤」是幼时丧父的意思,可见嵇康认为,自己不在了,山涛就是儿子嵇绍的父亲。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友情,能如此放心地托付后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却波澜起伏了好久。

不惋惜自己生命将终,不担心儿子变成孤儿,而惋惜《广陵散》乐曲成为绝唱,这种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对生命的热爱。许多魏晋文人,都是热爱生命、迷恋人生的,只要看一看嵇康的《养生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然而,一旦要他死,他便死得潇洒,死得有风度!这便是对生命的艺术表达。

诸君见笑,我此番整理,文章寄予后来人,缺漏不足之处还甚多还望见谅,愚谦希望后世延续建安风骨,莘莘学子多考究这段文史。

一千八百年前,“建安”画上了句号。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间,“风骨”成为了人们仰望的星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