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小机构——企业的体外创新
独立小机构是大公司应对非连续性的最佳方式,在体外设立独立的小机构,给予独立的人财物权,开辟出新的价值网曲线。
讲个案例,微信诞生于腾讯,当时有三个团队同时立项开发,两个团队同时完成。一个是位于广州研究院的张小龙团队,一个是位于深圳总部,腾讯内部的无线部门。
马化腾说,后者产品设计思路和水平比广研团队差得太远。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组织架构的问题,腾讯内部的组织割裂,导致了深圳版微信功能割裂、体验不佳。
我想讲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反面案例。
大概四年前,我所在的a企业与一家水果经销商合作,成了一个合资公司。
a企业有大量的内容人才、传播渠道,这家水果经销商,全国排名前几位的经销商。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是后者希望在体外设立一家新公司,探索B2C水果电商之路。我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这家公司前期搭建的主要过程。
一开始我们确实按独立小机构的定位在运营这家企业,把天天果园、e果生鲜作为行业对标企业。
我们当时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创新,比如:
1、减少SKU,通过少量精品引爆市场;
2、标准化计量单位,我们率先以“盒“为单位销售水果,方便了市场认知,同时提升了仓储配送效率;
3、在外卖还不普及的情况下,通过工序流程、仓储包装和物流对接环节的创新,做到了一日三送,实现半日达;
4、跳出一级经销商思维,做了大量客户导向的创新。
用独立小机构的标准来看,这个项目有复合的采购渠道、独立的销售渠道、独立的办公场地,最终没有取得大的成功,就在于没有独立的决策权。
项目的采购渠道,有一部分依赖于这家水果经销商的传统渠道,所以这家水果经销商的思维,依然可以通过供应渠道间接影响到这家企业;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最终决策权,在这家a企业,a企业的To B思维惯性,影响了他的决策方向。一段时间内,这家水果B2C电商,以大客户礼品销售为主,在销售员反馈“礼品价值不够高”后,甚至做出了上调网站零售价来提高礼品价格的行为。
这个案例带来的警示:
1、独立小机构的一定要完全地独立
既然叫独立小机构,母公司对独立小机构一定要给予全面的人财物权,没有独立决策权、组织心智的影响,都会让独立小机构带有母公司思维,最后变成更小的母体,而非新的生命形态。
2、母公司要关注的不是独立小机构的存活率
从母公司的角度出发,独立小机构成功,本身就是母公司的成功,同时也会给母公司的转型提供各种战略支持。独立小机构如果失败了,也不过是一个小项目的失败,并不影响公司的主营业务。
但很多时候,母公司从保护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甚至是政治意义出发,舍不得看到独立小机构失败,给独立小机构导入各种资源活下去,反而害了独立小机构。